至少不造成损害∶贫穷与中国的保护地内容摘要:

体系。 必须更多地采取地方性途径管理保护地,为当地社区带来效益和动力,指定恰当的缓冲区开展活动,为当地居民寻找其他收入来源,开展其他活动,以降低当地居民对保护地造成的压力。 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是有效的 原则,但是全民都有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 国家保护地体系项目应该包括严格的政府行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合行动。 国家政府不能委托其他机构或者团体保护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但是在周密筹备并且完全确定作用和义务之后,民间团体可以分享与保护地管理有关的一定权利和义务。 根据非政府组织、贸易和居住在保护地或者保护地附近的当地社区的利益,应该建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盟,使每个利益相关者根据明确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 各个保护地制定管理规划 每个保护地 需要制定管理计划,确定每个保护地的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机制,协调与周边国家的任何冲突。 理论上而言,每个管理计划应该明确保护地与保护地内存在的任何农业社区的关系、与周边区域农业用地的关系。 管理计划可以清楚确定如何管理保护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支持该地区的发展。 划定并管理保护地,更好地支持贫困农民,包括使贫苦农民有能力影响决策过程;投入相等份额的成本,获得相同的利益;建立利于贫民的机制,对环保工作予以奖励;减轻并且将损失降到最低,对损失进行公正的赔偿;尊重传统的使用方式和出入权,尤其是允许社 会中最脆弱群体进入保护地;提高与保护地有关的决策过程的责任感和透明度;确保监控和评估保护地时照常包括贫穷和社会影响评估。 少数民族的传统圣地存在于保护地之中,当地社区更加有权就如何管理和利用资产发表意见,这一现象已经出现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和其他地区。 虽然每个保护地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特征,但是管理计划的普遍原则是为附近的社区带来利益,这包括: 10  让当地社区参与划分边界线,有助于确保边界合理,并且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 当地居民成为旅游经济的一部分时,居民可以采取统一的地区性手段发展工业。  雇用当地居民作向导和巡逻员,进行培训,使当地居民有能力有效地执行任务。  如果贫困农民能够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他们就可以最小化地降低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负面的相互作用,尤其防止动物破坏庄稼。  在保护地内建立迅速反应单位,处理野生动物移出保护地以及破坏周围村庄经济财产的问题。  建立野生动物破坏赔偿基金,包括食肉动物捕食家养动物造成的损失(巴基斯坦的雪豹和印度以及尼泊尔的老虎曾经捕食过家养动物)。  如果管理政策允许当地居民享有收获权,那么当地居民就收获级别进行谈判,就会具有一种参与感,甚至有权进行管理。  如果 许多贫困农民属于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少数民族,而这种土地所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法律不一致,那么建立保护地就可以提供了调节土地使用和保护地出入问题的机会,但是必须确保这种新的方法不会破坏已经发挥了几百年作用的传统方法。  与附近社区签订管理协议,确定保护地边界,并且在边界巡逻。  建立保护地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周边村庄和其他利益团体的代表。  在偏远地区,确保,保护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通讯和健康设施应对当地居民出现的紧急情况。  批准当地居民有限度地获取药用植物、种子和其他再生资源,而这样并不会对保护地的管理目标构成危害。  认可并公布授粉人员为附近村庄带来的利益,这些授粉人员一生至少有部分时间生活在保护地。  认可并且公布保护地内 野生动物害虫控制措施,例如捕食种子的鸟类。  制定应急计划,应对洪涝、饥荒、地震、台风等突发情况,要求保护地为当地居民提供额外的产品和服务。  对于农民从事的自然保护服务,支付报酬,例如维护保护地附近的森林(例如 Costa Rica 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  根据当地居民的传统认识,对于从保护地获得的药用植物,实现统一定价。 建立新的财政机制,弥补农村社区因为建立保护地而出现的就业减少以及税收增加等情况,巴 西通过该国的 ICMS 生态部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Pagiolla et al 2020)。 每个保护地必须进行适应性管理,开展监控项目,以加强保护地的管理,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效益。 通常称这种途径为“适应性管理”,其前提是获取信息,跟踪行动结果,这样就可以由包括受影响的农村居民在内的团体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 采取景观尺度的管理方式 11 因为如果保护地周围是退化的栖息地,限制基因流动,改变营养和水循环,导致地区和全球的气候改变,那么保护地就不能保护生物多 样性,所有必须根据保护地所在的大环境进行思考。 如果保护地周围居住的是贫困农民,他们靠直接获取生物资源谋生,那么就必须找到明确的工作途径。 如果对周围边界进行管理时,考虑生物多样性,农业地区就有益于生物多样性。 鼓励与景观尺度范围相兼容的保护地周边土地利用,既有利于保护保护地的物种,又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必须把自然保护活动与其他解决形成于保护地之外的管理问题的各个手段联系在一起。 例如,严格控制在保护地内偷猎珍稀动植物,不仅需要在保护地更好地执行法律,改善缓冲区内的农业管理,而且在遥远的城 市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和市场机制也必须合理( Newmark and Hough, 2020)。 目前认为保护规划应该把保护地视为更广阔的景观尺度中的一个因素,景观范围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地区内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流动。 该地区内不同的土地用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受益。 有一个例子显而易见,上游水域的保护地为下游农民、发电站和渔民提供了水源。 在这样的景观范围内,不同类型的保护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是 IUCN 保护地体系的基础,这个体系已经得到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CBD)》的认可(表一)。 这些类别是以管理目标为基础而建立的,表明有些保护地类别(例如,类别 I 和类别 II)需要受到保护,避免商业性开发资源,而另外的类别(例如类别 V 和类别 VI)可以建立在严格的保护地附近,避免成为生物匮乏的孤岛,或者可以自力更生,为土地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后面的这些类别可以把可持续性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一项管理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当地社区因利用那些资源而获得可持续性效益,维持人类与自然界显著的文化联系。 这些保护地类别与贫困农民有着明显的联系。 表一: IUCN保护地类别体系 I. 严格的自然保护区 /荒地 陆地保护区或者海洋保护区拥有独特的代表性生态系统、地质或者物理特征或者物种,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或者环境控制;或者大片原生或稍有改变的陆地和海洋,恢复这些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影响力,防止永久性居住或者明显居住,这些地区受到保护和管理,以保护其自然条件。 II. 国家公园:管理保护地的主要目标是生态系统保护和娱乐 划定自然陆地或者海洋,目的在于 (a)为当代和后代保护一个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生态统一性,(b)禁止为了划定保护地,开发或者强行占领地区, (c)奠定基础,开展 宗教、科研、教育、娱乐和参观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必须保持环境和文化上的一致性。 III. 自然纪念地:管理保护地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特征 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特定自然或者文化特征的地区具有显著或者独树一帜的价值,因为这种特征本来就极其稀少,具有代表性或者审美品质或者文化意义。 IV. 栖息地 /物种管理区:管理保护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参与管理进行保护 积极参与管理陆地或者海洋保护地,以确保维持栖息地,或者满足特定物种的要 12 求。 V. 受到保护的陆景 /海景:管理保护地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并且参观陆 景和海景 附带海湾和海洋的陆地因为人类与自然多年的相互作用使这个地区具有显著特征,具有重要的审美、文化或者生态价值,常常还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这种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性对于这种地区的保护、维持和发展极其重要。 VI. 管理的资源保护地:管理保护地的主要目标是可持续性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 管理原始的未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区的目的在于,保证长期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自然产品和服务可持续性流动,以满足社区的需要。 Source: IUCN, 1994a 来源: IUCN, 1994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在过去 25 年中开发的生物圈保护区途径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区途径。 理论上而言,生物圈保护区具有三大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后勤(包括研究、监控环境参数、培训、环境教育);发展紧靠保护区的地区。 生物圈保护区表明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联系。 每个生物圈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组成。 核心区是受干扰最小的生态系统,受到法律保护,其管理目标与 IUCN 类别 I、 II 或者 III 保持一致。 核心 区周围明显划定的缓冲区也受到法律保护,但是其管理途径与 IUCN 类别 IV、 V或者 VI 保持一致,其资源开发策略比核心区内允许的资源开发策略要多。 缓冲区的管理策略与长期目标保持一致,最小化地降低资源对核心区当地居民的依赖。 理想化的生物圈保护区最外面部分是“过渡区”,在这个地区内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当地居民之间为加强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合作,将有助于保护地和当地居民的发展( Ishwaran, 1992。 Batisse, 1986)。 中国境内有二十四个 UNESCO认可的生物圈保护区(表二),但是许多具有保护地的地区可以按照 这种普通模式进行管理。 表二: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地点 建立时间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1979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979 卧龙自然保护区 1979 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 1986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1987 锡林郭尔草原保护地 1987 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 1990 神龙架 1990 盐城 1992 西双版纳 1993 茂兰 1996 天目山 1996 13 丰林 1997 九寨沟 1997 南麂岛 1998 汕口红树林 2020 白水江 2020 高黎贡山 2020 黄 龙 2020 宝天曼 2020 赛罕乌拉 2020 达赉湖 2020 五大连池 2020 亚丁 2020 提高贫困农民的能力 保护地经常建立在偏远地区,所采取的发展形式在该地区都是非常新奇的。 为了最小化地减少与当地居民的冲突,使保护地确实为当地居民带来利益,保护地也应该采取其他发展形式。 对于许多农村居民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如果新学校与保护地有着明显的关系,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是要强调保护地的价值,同时增强农村居民的能力,使其成为附近保护地的新的保护手段。 如果保护地能给该地区带来新的现代化力量,成年人也必须了解这些新的发展方法的内涵。 例如,使曾经偏远的保护地引起旅游业的注意,除非采取了合适手段,否则就会过度开发动植物。 保护地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与当地居民沟通的能力。 一些保护地管理人员可能喜欢关注内部管理问题,但是如今保护地需要更多地关注附近的社区,至少考虑采取各种方法,确保当地居民能从保护地获得适当份额的利益,这样就可以加强保护地的价值(或者至少不对保护地构成危害)。 上述列举的所有潜在利益主要依赖于保护地 管理部门采取的管理途径。 如果在筹备管理规划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周边村庄居民的需求,那么保护地就更有可能为当地居民提供重要的利益,也就更少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 7.各种反对把农村发展与保护地联系起来的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