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心智体系假说杨敏,山东师范大学,250014为什么要讨论语言的心智内容摘要:
构成和运行机理,在人脑神经系统的研究条件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假设加以解释。 假定语言是一种心智行为,那么它与心理活动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带有心理活动的特点,如感觉、直觉、思维、意识等。 实际上,人们在使用语言、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实践中也探索到相关的线索并 做出一定的概括,如语感、语言意识等概念,这就为我们解释语言的心智体系提供了合适的途径。 语感、语言感知、语言直觉。 中国汉语教学所讲的语感指,“对语言现象恰当与否的敏感”,(王培光,)“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只见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 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华语总是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 ”(吕叔湘, 1985)“对语言的 „敏感 ‟” , 到底是“感觉” ( sense ), 是“感知” ( perception / feeling ),还是“直觉”( intuition ),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直觉” , 有人认为是“感觉”。 (王培光) 首先,我国汉语教学所说的“语感”( linguistic sense )与国外语言学家所说的“语言直觉”( linguistic intuition )还是有差别的。 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感性认识,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的;国外语言学家所说的语言直觉指的也是无需逻辑思维而能够理解句法关系的天赋能力, ( Robert Fiengo, 2020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Vol. XXXIV, Nos. 3amp。 4 Fall/Winter ) 他们认为,语言直觉是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反思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产生的一种隐性的、下意识的语言知识。 ( Robert Fiengo, 2020 The Philosophical Forum Vol. XXXIV, Nos. 3amp。 4 Fall/Winter )( James,C. 1999)。 语言感觉与语言直觉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不同层次的感性认识,语言感觉先于语言直觉,语言直觉中包含着语言感觉,如果用公式来表达则是: , LS ( linguistic sense ) =/= LI (linguistic intuition ) , LS → LI , LI > LS。 鉴于感觉也是感知 ( linguistic perception , LP ),也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达: ,LP =/= LI, LP → LI , LI > LP。 ( 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已经证明,语音语词存储在 人 脑的左 半 脑,视觉表象或 “图景 ”存储在大脑的右半脑 , 人脑左半脑中的语词与右半脑中的 “图景 ”是一种模糊的对应关系。 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外部世界通过视 觉进入人脑右半脑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大脑右半脑处理这些外部信息的机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大脑左半脑的语词与其指称的大脑右半脑的 “图景 ”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人类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语词对外部事物的指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人类依靠这一定程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通过相互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合作, ) 根据普遍认可的定义(商务印书馆, 2020),感觉指“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 引起的反应” , 感知指“客观事物通过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 可以说,通常所提到的感觉也包 含感知,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语感是感觉,也是感知 ,是客观世界及语言现实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或语言主体人也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和语言现实做出的反应。 这样,客观世界、语言、语感之间的关系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1)语感 = 感觉(感知),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一种感觉及感知; 2)客观世界 —— 人脑 —— 感觉, 即感觉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3)客观世界 —— 人脑 —— 语言,即语言也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产物; 4)客观世界 —— 语言 —— 语感, 即语感既是客观世界也是语言现实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 就人脑的语言系统来说, 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 已经证明 ,人脑的语言区和非语言区的运行机制大致相同, 但是就客观世界而言,母语的客观世界不能等同于外语的客观世界,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许多同一性和确定性,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一性和非确定性,母语所指称的客观现实与外语所指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差异和空缺与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相似之处是并存的:如汉语指称的“课桌”与英语 desk 所指称的课桌并非是同样的东西。 这就意味着 一种可能,母语语感与母语直觉形成的外部条件完全不同于外语语感与外语直觉形成的外部条件。 拿母语语感来说,它的产生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并且 具备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可以大量接触母语及母语依赖产生的客观世界的优越条件,但是外语语感的产生却不具备这样的语境与外语接触条件。 再拿直觉来说,它的产生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累积, 但在不具备接触外语语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条件下,学生获得外语知识积累和实践积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也谈不上有什么理解外语句法关系的直觉,大多数外语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可证明这一点。 如果说母语语感与语言直觉可以在正式学习母语之前通过接触母语及其社会文化环境而获得,那么在外语语境缺失的条件下, 外语语感与外语直觉的产生需要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一定的外语知识积累及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体验积累之后才能获得。 也就是说,母语学生开始正式学习母语时,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母语语感与母语直觉,而外语学生在开始正式学习外语之前,一般不具备任何的外语语感和外语直觉,这就势必加大了接受外语的难度,从而会延长从开始学习外语到基本掌握外语的习得周期。 因此,外语教学需要加入一个培养外语语感增进外语直觉的过程,以此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缩短外语习得的周期。 这个过程可以与正式的外语学习同步进行,也可先于正式的外语学习,其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接触外语、体验外语、熟悉外语产生和外语使 用的客观世界及社会文化环境。 就我国的英语学习和教学而言,目前还缺乏这样一个过程。 一谈到接触,就会想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殊不知超过学生理解水平的文字阅读材料只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排斥反应而不会引起任何积极的反应。 接触外语及其客观世界(社会文化环境)应该是,让学生接触那些容易使大脑产生直接反应的材料, 如配有简单文字的实物、画面、照片、影视等直观材料。 了解外语的客观世界除了有助于培养外语语感和语言直觉,还有利于外语学生头脑中外语概念系统的形成。 语言思维。 长期以来,关于语言思维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定义。 哲学一般是将抽象思维视为语言思维,认为 离开了语言, 抽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这种界定导致了以下认识:语言思维只能作为工具依附于抽象思维,语言思维不是以一种思维类型而存在的思维;语言思维就是抽象思维。 这个定义没有确认:语言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个不同的存在。 人类抽象思维的过程及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民族其抽象思维的分类方式、概念系统、抽象的表现方式等却有很多差异,如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更多地运用了 排列组合、逻辑分析 、 演绎 等思维方式而创造了 英语 等作为 表音的拼读语言, 而我们汉民族则更多地依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类别抽象出 不同门类的意义和语音符号偏旁部首亻、氵、火、石、王等,这样一种依类象形的汉字语言系统既包含语义和语音的感知因素和感知作用,也反映了形象思维的成分,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抽象思维表现。 这就是说,抽象思维的表现方式也是因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而有所不同的,不同的抽象思维表现及结果导致了各个语言体系中的差异。 由此可见,抽象思维虽然凭借语言而进行,却与语言体系是两码事,现实情况也是如此,语言思维能力强的人其抽象思维能力也强,但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其语言思维能力未必也强。 这个逻辑也可见于其它现象,即: A 是 B, 但 B 不是 A, 如某某 (A)是人 (B),但人不是某某,某某。语言心智体系假说杨敏,山东师范大学,250014为什么要讨论语言的心智
相关推荐
iiii XFF kFXFF FkY111 1111, i=1,2,....,24 其中 kX 为频谱上第 k 个频谱点的能量 , iY 为第 i 个滤波器的输出 , iF 为第 i 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 用离散余弦变换(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ation, DCT)将滤波器输出变换到倒谱域: 24 1 ]24)21(c os [)log (j jk
114平台可以向商业用户提供付费的冠名广告播放功能,商业用户可以申请在 114系统平台中保存预先录制好的广告语音,也可以录入简短的广告内容或者请 114帮助录制广告语音。 在指定的时 间或被查对象范围,将在 114所有报号前插播指定的企业广告语音。 目标客户:业务量大,影响较大、注重品牌形象宣传的企业、商家。 (四)企业名片 企业名片是指在播报业务客户电话号码后,播放业务客户的企业概况、产品介绍
本特征,也叫音色。 ( 2)语音音质形成的原因:发 音 体(声带) — 声带是否振动;清 /浊 发音方法 — 如何克服阻碍; 共 鸣 腔 — 气流是否受阻,是:受阻部位,否: 11 口腔形状怎样。 只要其中一个不同,就形成不同的音质。 汉语 发音体和共鸣腔形状一样,但发音方法不同。 ( 3)记录音质的单位: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 位) 三 语音的生理属性 1 发音器官
y much. 4. The two things ________ ________ Marx was not sure were the grammar and some of the idioms of English. 5. Her bag, ________ ________ she put all her books, has not been found. 6. The
and I ____ his students. 4. Mary as well as her sisters ____ Chinese in China. A. are studying B. have studied C. studies D. study 5. Neither my father nor I ____ at home. 6. Not only my brother 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