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建设项目_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0元 /人)。 ( 6)亩均毛收入 4174 元,扣除亩均总成本,亩均纯收入 2020元。 一般种茶户与规模种茶户生产成本效 益分析 生产情况 单位 一般户 规模户 成本核算 一般户 规模户 效益分析 单位 一般户 规模户 户数 户 100 122 生产管理成本 420 452 鲜叶价格 元 /公斤 30 32 茶龄 年 施肥 104 120 谷雨前 元 /公斤 60 60 种植面积 亩 /户 打药 21 26 谷雨后 元 /公斤 20 50 2050 采摘 亩 / 挖山 200 200 干茶均价 元 / 141 200 22 面积 户 修剪 95 106 公斤 鲜叶产量 公斤/亩 采摘成本 1471 1575 价 格 结 构 200 以下 % 80 38 雨前茶 公斤/亩 自采 102 125 201400 % 比重 % 雇工采 1369 1450 401800 % 出售鲜叶所占比重 % 炒制成本 178 600 801200 % 包装费用 13 23 雇工时间 天 /人 销售费 用 90 82 亩均毛收入 元 4174 6240 亩产干茶 公斤 亩均成本 2172 2732 亩均纯收入 元 2020 3508 注:成本核算的计量单位为“元 /亩”;亩均毛收入 =亩产干茶干茶价格;亩均纯收入 =亩均毛收入 亩均成本;单纯卖鲜叶亩均毛收入 鲜叶产量鲜叶价格。 (2)规模种植户经济效益远高于一般种植户。 从种植面积看,规模种茶户均种茶 亩,是一般种茶户的 倍;采摘面积是一般种茶户的 倍。 从产出水平看,规模种茶户亩产干茶 公斤,高出一般种茶户 公斤。 从收益情况看,规模种茶户每公斤干茶均价为 200 元,高出一般种茶户 59 元;亩均毛收入高出一般种茶户 2066 元;扣除各项成本费用,规模种茶户亩均纯收入 3508元,是一般种茶户的。 茶产业发展趋势 、 集聚 化方向发展 茶树的种植将由种籽直播向无性系基因良种苗发展;茶园的管理将由分散型、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规模化方向转变。 茶叶的加工,特别是名优茶的加工将由手工制作为主向机 23 械化加工为主转变;茶叶生产由无标准向标准化发展;茶叶的产品由单一化向名优化、品牌化、 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有机茶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污染的产地按照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与方法生产出的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过程中不受化学物品等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 有机茶属于真正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饮品,代表了今后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茶叶消费方式将向多样化、层次化、方便化、保健化方向发展。 根据世界消费量的多少排序,依次为: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香味茶、花茶、去除咖 啡碱茶、药茶。 而生物有机茶将是茶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抵御“绿色堡垒”的有效措施,从而保持茶叶出口量稳定增长。 近几年来,茶叶消费在许多国家都有新的发展,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消费群体层次化。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作为保健饮料的茶叶声誉日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饮茶热,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茶饮料市场方兴未艾,茶叶需求量不断增长,这就为中国茶叶开拓国际茶叶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4 发展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使茶叶向卫生、保健、方便的 高级商品发展,已成为 茶叶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茶叶高级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茶叶 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叶绿素、咖啡碱使茶叶 从饮料业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和轻工业等领域。 第四章 建设条件 项目区概况 建设地点选择 选址原则:基地选址本着适宜茶叶生产的气候、环境、土质等条件,便于管理,便于运输、加工、无环境污染的原则进行。 茶叶示范基地选址在 浉河区董家河、浉河港等 8 个茶叶生产乡镇 , 省级 ,近 28 万茶农。 土地类型:系划归农民承包经营的集体土地和荒山。 来源方式:合同种植方式,采取项目实施单位 — 茶园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安排种植面积,专业合作社收购鲜叶的方式, 25 并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 基地建设面积:项目基地面积 20 万 亩, 改造常规茶园30 万亩。 自然条件 浉河区 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土地面积 1520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 浉河区 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茶叶作为 浉河区、 信阳 市 乃至河南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已成为 广大 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社会经济状况 浉河区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境内的“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是极品信阳毛尖的主产地。 “信阳毛尖”茶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全国茶叶博览会金奖、中国昆明世界博览会茶叶金奖等奖项。 浉河区 2020年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2020 年被评为“全国茶业三绿工程示范县”称号。 目前,全区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 万亩,通过认证和即将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有 万亩。 全区茶叶常年产量在 1500 万公斤左右,年产值达 亿多元人民币。 浉河区还是全省的板栗、草莓主要生产基地。 全区板栗面积达 40万亩,年总产近 2600多万公斤,产值达 17914万元。 26 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在项目建设地, 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 47 万亩,多是很多茶园 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无法满足本地茶叶产量的加工生产能力,茶农卖茶难、加工难的矛盾突出, 今年来浉河区通过实施茶产业发展振兴工程,茶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政策、资源、市场、科技、基 础设施条件 政策:从党中央到地方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农业开发项目从资金、政策各方面得到很多优惠,农民积极性高,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 资源:项目建设地属我 区 茶叶主产区,土地多、面积广,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良,有丰富的资源可利用。 市场: 浉河区 是 河南 省产茶大县,茶叶内质优,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可观。 科技:茶叶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综合技术性强,项目实施单位除了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外,主要依托茶叶局,农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常年跟踪指导服务,做 好栽培、管理、病虫防治、采摘等各环节的技术指导。 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将分期分片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 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建设,排水沟渠建设,达到茶农方 27 便运输,此项工程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已在逐步改造,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障碍因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技术缺乏,三是茶农科学技术素质不高。 解决方案:通过自筹和积极申报项目资金扶持等方法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加强与技术部门的技术协作,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点;通过科技培训茶农,提高茶农科技意识和水平,解决茶 农科技素质低的问题。 第 五 章 建设 方案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产品方案 项目建成后,按每亩产优质鲜叶 220 公斤计算, 20 万 亩面积可产优质鲜叶 4400 万公斤,按 4: 1比例,可加工干品 1111万公斤, 直接综合效益达到近 20亿元 建设规模 在 浉河区 8个乡镇规划实施。 建设规划与布局 建设规划 28 项目建设期 5年,即: 2020年 8月至 2020年 4月。 做好选地、定园、落实各农户种植面积。 自项目立项下达资金计划的当月全面启动。 项目实施当年种 植面积 5000 亩,抓好园区配套建设,如道路排水沟渠等。 从项目启动开始,逐步制定种植、管理、病虫防治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并抓好茶农的技术培训。 建设布局 严格按照当地茶叶主管部门制定的具体方案实施 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基地建设以现代农业园为样板,做好起点高。 布局合理,使项目建设面积的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到各环节。 产品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杜绝无标生产。 工艺(技术)方案 工艺 (技术 )线路流程图 园地选择→园地规划→优良茶苗定植→茶园管理→投产采摘 工艺 (技术 )流程说明 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技术方案操作》 主要工艺(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按照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的制作加工标准来开展实施。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株行距 :大行 150cm,小行 30 cm,株距 2530 cm。 29 植沟渠: 50 cm60 cm 株 数: 50006000 株 /亩 基 肥: 50 ㎏ /亩 物料消耗定额及平衡(水资源平衡、草畜平衡)分析 每亩消耗优质茶苗 50006000株 ,茶叶专用肥 50㎏。 设备方案 种植项目 需要购 买耕作、生物防治、修剪等常用机械设备设备。 建筑方案 种植项目无建筑。 节能减排措施 按照技术规程,减少农药施用量,合理用肥,杜绝污染源。 实施进度安排 表 51 项目建设进度表 2 个月 3 个月 10个月 12个月 备 注 基地茶 叶种植 技术 培训 常年培训 月 份 项 目 内 容 30 项目建设期 1 年,自项目立项下达资金计划当月开始启动实施项目建设内容。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 本项目所在地工业企业少,基本上没 有环境污染。 经现场勘察和了解,当地土壤、地下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较好,适宜进行项目建设。 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能够改善土地现有水土,减少水肥流失及保水工程,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设施与措施 (1)根据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必须强化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农田、大气、水质等要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保证生产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为茶林生长提供 31 良好的农业生态 环境。 (2)为加快项目所在地总体生态环境的建设,搞好除涝工程和农田林网建设,应 采取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其抗御洪、涝、旱灾能力;同时加快 乡 乡 公路、乡村道路建设,达到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渠系配套的标准,综合治理,既有利于交通运输,又有利于茶园保护。 (3)为实现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生产中,严禁焚烧枝条,应科学合理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和降低农药及重金属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项目的环境分析可知,本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实现农牧、 农林结合,使种植区域的农业结构得到调整,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对解放劳动力、改善农村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第七章 组织与管理 组织机构 本项目建设是一项规 模较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经济活动,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建设单位成立 以下 领导小 32 组 :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一个管理办公室,负责本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 同时对于土地、工程及技术等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从组织政策、环境等方面予以保证。 项目运行机制 项目建设资金由项目建设办公室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安排,分期分批拨付使用,做到资金拨付与工程量同步,确保项目资金合理利用。 项目建设结束后,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机制,确保建设项目长期发挥效益;服务体系等实行企业管理、法人责任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机构适应性分析 项目承办单位具体负责项目实施中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利于项目开展的政策与措施,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引进、优质品种引进、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各项目标责任制、项目管理、社会环境 等方面的内容;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本公司职工的企业经济管理与技术培训;项目所需管理人员由公司内部调剂;技术人员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1)定期对农户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派出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