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疾病(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给予抗生素控制肺炎、尿路感染和褥疮。 2.超早期溶栓治疗 起病 6h内进行。 ① 尿激酶 25~100万 U, 30min~ 2h滴完; ②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kg,总量小于 90mg,此药宜在起病后的 3h内进行。 用溶栓药一定要排除颅内出血性疾病,用药后一定要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抗血小板、降纤治疗 右旋糖酐 40,每日 500ml静滴,约 10d一个疗程。 、降低颅内压 脑水肿或脑疝迹象时, 20%甘露醇 250ml快速静滴。 丹参、川芎、赤芍、葛根,推、针。 三、脑出血 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占全部脑卒中的 20%~ 30%。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出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病因 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最主要的病因。 先天性和粟粒性微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 (二)发病机制 ① 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内膜损伤,致脂质沉着,呈 脂肪玻璃样变 ,最后导致管壁的纤维素性坏死形成 动脉瘤 ,当血压骤升时,血管破裂出血; ② 脑动脉结构特点为管壁中层细胞少,外膜结缔组织不发达,且无弹力层,故 管壁较薄 ,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易形成 微动脉瘤 ,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此种情况多见于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正中动脉; ③ 高血压致 血管痉挛 ,通透性增加,可引起点状出血及脑水肿,继而发生大的出血。 【 病理 】 内囊和基底节出血最为常见。 内侧型: 病灶位于内囊的内侧及丘脑附近,血液常破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并可侵及下丘脑; 外侧型: 位于外囊、壳核和带状核附近,病灶一般较小,症状轻微; 混合型: 当内囊、外囊同时受累,则出血区域较大,症状严重。 所有脑出血均使脑容积扩大,脑组织缺氧,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致颅内血液及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水肿加重时,可致脑疝形成。 【 临床表现 】 起病情况: 高血压病史,起病突然,常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饮酒、洗澡和活动时发病,可有剧烈头痛、头晕、常伴有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沉。 (一 )内囊和基底节附近出血 病灶对侧轻度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等三偏征群。 可有失语。 多数病人可逐渐恢复。 (内侧型 ) “ 三偏征 ” ,失语,意识障碍重。 常累及下丘脑,高热、消化道出血、高血糖、肺水肿等并发症。 脑疝。 (二 )桥脑出血 昏迷、交叉性瘫痪。 累及双侧,病情危重,深度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和中枢性高热等特征性体征,多于数天内死亡。 小出血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三 )脑室出血 多继发于内囊及基底节附近出血。 临床特点为起病后迅速进入深昏迷,四肢呈弛缓性瘫痪或抽搐,双侧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可阳性,皮肤苍白、发绀或潮湿、恶心、频繁呕吐。 有时呕吐出咖啡样液体、体温升高、血压不稳、呼吸不整、喉内痰液阻塞、腱反射消失和去大脑强直状态。 (四 )小脑出血 轻重不一,常有眩晕、后枕痛、反复呕吐、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