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ross308父母代饲养管理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 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 如果种鸡在早期不能达到体重标准 ,将导 致鸡群的均匀度较差、骨骼发育不良及羽毛发育不好。 这将导致鸡群不能对光照刺激产生良好的反应,从而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 控制喂料量 步骤 所有确定喂料量的工作应以每栏内实际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的相互关系为依据。 喂料量既可维持又可增加。 但在育成期,喂料量不能减少。 为了使喂料量的计算误差精确到克的水平上,需要配备精确的称料设备。 表 8 不同育成日龄所需的采食位置 日龄(日龄) 采食位置 < 35 5 厘米 /只 35- 70 10 厘米 /只 > 70 15 厘米 /只 在育成期,必须提供足够的采食位置,如表 8所示。 如果采用盘式喂料设备能使鸡群较容易地找到采食位置, 料盘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使种鸡很容易的找到相邻料盘的饲料。 为了保持年轻鸡群良好的均匀度,应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让种鸡自由采食, 使之达到或超过 14日龄的体重标准。 此后,还必须遵循少量多次增加喂料量的原则,见表 9。 表 9 育雏育成期不同日龄种鸡维持料量不变的最长天数 日龄范围(日龄) 最长天数 1- 21 4 22- 35 5 36- 49 9 50 以上 10 例如:在 1- 21 日龄间,种鸡保持同样喂料量的天数不应超过 4天。 必须记录平均每只种鸡的喂 料量以掌握耗料水平,同时还应记录每个栏的总喂料量,根据栏内鸡数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总喂料量。 喂料设备要保证各栏鸡群都能单独喂料,同时保证在 3 分钟之内每个栏所有的采食位置都有饲料。 种鸡在全期采用颗粒料在地面上饲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喂料体系的新方法,且具优点。 这些优点包括分配饲料的速度更快更均匀,鸡群均匀度更高,垫料条件得以改善,对鸡腿的物理损伤机率降低。 地面 17 饲喂可采用人工喂料或螺旋式的自动喂料系统,不过象所有其他的喂料系统和技术一样,要充分发挥地面饲喂的潜力,就必须有高水平的管理。 种鸡在全期采用地面饲养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从 1441 日龄 (2- 6 周龄 ),地面饲养的面积应逐渐扩大,并使用直径 、长 3- 4mm的优质颗粒料。  从 42 日龄起,用人工或螺旋式喂料机饲喂直径 4mm 长 5- 7mm 的优质颗粒料。  在饲喂期间,应采用较强光照,如 20 勒克司( 烛光)。  垫料的厚度不超过 4cm,并保持良好的垫料条件。  在 140 日龄开始( 20 周)使用产蛋期的喂料系统,以减少产蛋期间由于喂料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应激。 在使用产蛋期的喂料系统的最初几天内应移去料槽上的格栅。 最理想的饲喂方式是每天喂料。 然而,有时由于喂料 量太少以至饲料不能在饲喂系统中均匀分配。 为了维持增重和鸡群的均匀度,饲料必须均匀分配。 可以把足够的饲料集中在饲喂日,饲喂日之间的停料日只喂营养成分较低的少量玉米碎粒。 最常用的饲喂模式如表 10 所示。 表 10 限饲程序 程序 每天饲料需要量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每天喂料 √ √ √ √ √ √ √ 喂 6 限 1 √ √ √ √ √ √ 喂 5 限 2 √ √ √ √ √ 喂 4 限 3 √ √ √ √ 隔日喂料 √ √ √ √ 注:√ 全 价 料; 玉米碎粒 一般在 48 周,比较容易出现饲料分配不均的现象。 在给鸡群分栏以前,最好采用每天喂料。 从每天喂料转变成其它限饲方式,或从其它限饲方式转变成每天喂料时,都要逐步进行。 在限料日作为刺激活动而饲喂的玉米碎粒,每天的用量最多不应超过 千克 /100只 /天。 在饲喂玉米颗粒时,常规饲料应相应减少,使之成为平衡总日粮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额外供给。 在日粮中所使用的一些药物,如球虫药,应保证每只鸡每天采食到所提供的药量。 从 105 日龄( 15 周) 开始,到 126 日龄( 18 周)为止,鸡群应逐渐转变成每天喂料。 这种转变方式应逐步从喂 4 限 3,到喂 5 限 2,再到喂 6 限 1,直到每天喂料。 要点  通过调整喂料量来控制体重。 18  在育成期绝不能减少喂料量。 喂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  使用精确的称重设备称料。  为种鸡提供合理的采食位置。  3 分钟之内, 同时保证每个栏所有的采食位置都有饲料。  在给鸡群分栏以前,最好采用每天喂料。  从每天喂料转变成其它限饲方式,或从其它限饲方式转变成每天喂料时,都要逐步进行。 通过分栏来控制均匀度 目的 从 28 日龄( 4 周龄)开始,对种鸡进行分栏。 一 般按体重大小分成 2- 3 栏。 通过分栏管理,使整个鸡群在开产前体重均匀一致。 原理 由于生长发育均匀一致,鸡群内的个体对饲料水平和光照刺激反应也一致,所以管理起来比均匀度差的鸡群容易得多。 均匀度好的鸡群对增加饲料的反应较好,而且整个生长期的生产性能就好。 通过前 4 周高水平的管理,可以使鸡群获得良好的均匀度。 (加 图 8. ) 在雏鸡刚出壳时,鸡群的体重呈正态分布(即钟型分布),变异系数小(见图 8)。 随着鸡的生长,不同个体对免疫或疾病的反应不同,同时个体间的采食竞争力也有差异,所有这些都将导致变异系数的增大。 小体重个体 比例的增加使体重分布渐呈偏斜状态。 产生这种分布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 雏鸡质量 饲料分配 饲料质量 温度 湿度 免疫 断喙和疾病。 小体重鸡的较低采食竞争力使大体重鸡进一步增加。 为了使育成期种鸡的均匀度较好,要把小体重鸡分开单独饲养。 分栏后,所有种鸡争取在 63 日龄达到同一体重标准,也就是要培育出一个均匀的整体鸡群,而不是许多均匀的小栏。 如果产蛋期群体规模比育成期大,在转群时就会碰到一个各群之间合并的问题。 这时管理的重点是使各栏鸡在预期的转群时间前达到同样的体重标准。 19 步骤 分栏的最佳时机是在 28日龄( 4 周龄)。 这时鸡群的变异系数通常在 10- 14%。 如果分栏早于 28 日龄,分栏不一定持久有效。 如果在 35 日龄以后分栏,让鸡群在指定日龄,如 63 日龄( 9 周龄)恢复均匀度达到体重标准的有效时间就太短了。 在多数情况下,当鸡群的变异系数在 12%左右时就应进行分栏。 在种鸡入舍前的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到日后分栏时的实际需要。 最简单的分栏方法是把分出的小鸡放进事前为分级留着的空栏或空舍。 考虑到特殊情况(如变异系数> 12%),饲养公鸡和母鸡的部分可以被分为三个栏。 当鸡群仅限于本鸡舍内进行分栏时,需要有两个可调的栏。 为了成功地完成分 栏工作,必须遵守下列程序:  鸡群在分栏前,所有栏的鸡必须抽样称重。  把所有体重相近的种鸡,应该合并在同一个栏内。  如果鸡群变异系数小于 12%,最好分两栏。 如果变异系数大于 12%,需要分成 3 栏,同时要对 0- 4 周的管理细节进行全面检查,以便使日后鸡群的变异系数得到改进。  通过计算鸡群的变异系数。 来决定每一栏的大小,但要使各栏的饲养密度一致。 表 11 根据变异系数将体重大、中、小不同的鸡群分成 2 或 3 栏,每一鸡群的临界体重可以根据图 9 估算。 (参见图 9) 表 均匀度 分栏后体重大中小各部分所占 的百分比 变异系数 % 体重小 % 体重中等 % 体重大 % 10 1820 80(7882) 02 12 2225 70(6673) 59 14 2830 58(5560) 1215 为了精确的分栏,对所有个体都要单独称重,使种鸡正确地进入适宜的栏内。 对体重刚好处于两组分界点上的鸡,应放入变异系数较低的栏。 使用 3— 4 套称重器进行称重是最有效的。 为了准确计算喂料量,对鸡群的准确计数非常重要。 应经常调整移动隔栏位置,确保每栏鸡的饲养密度、喂料和饮水面积保持一致。 由于采食面积和喂料 速度及饲料分配对鸡群均匀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项目经常进行检查。 分栏以后,应对每一栏重新称重,确定平均体重和均匀度,以便确定体重标准和喂料量。 分栏后的管理 在分栏时,鸡群通常被分为 2— 3栏(如小体重鸡群、中体重鸡群、大体重鸡群)。 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栏的种鸡都能在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即 63 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在混群时,各栏容易合并,建立起一个均匀的鸡群。 在各栏鸡群合并时,要特别注意确保各栏的喂料量是相近的。 20 对分栏后的体重控制,推荐参照下列措施(参见图 10)。 (加 图 10) 小 体重鸡群 -必须考虑两种情况: 1. 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在 100 克的范围之内,要求在 63 日龄达到体重标准。 2. 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超过 100 克, 105 日龄前的体重标准曲线应相应地向下平移,最终使其在 140 日龄时达到体重标准。 中等体重鸡群 , 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体重标准差距在 50克以内,要求在 42- 49 日龄达到体重标准。 大体重鸡群 ,分栏后的平均体重超过体重标准 100 克以上,应该重新绘制体重曲线,使之在 56- 63日龄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到 9 周龄时仍然超重,应重新设定体重标准,使之平行于体重标准 曲线。 这时如果让鸡群的体重回到体重标准,将降低高峰产蛋率及受精率。 每一栏的鸡群都应有各自独立的喂料系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喂料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均匀地分配饲料,并使每只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 如果鸡群分栏较好,以后又没有出现饲料质量、采食位置、饲料分配及疾病问题,通常就没有必要对鸡群再行分栏。 在 70 日龄( 10 周龄)前,可以对各栏的种鸡进行互换。 因为这阶段种鸡骨骼的发育还未完成。 否则有的栏就可能培育出骨架小、体重大而产蛋不好的母鸡。 在 10 周龄要检查各栏的体重和体重标准的关系,体重相似和喂料量相似的栏可以合并。 如果这时体重超重,就不要回到体重标准,画一条平行于体重标准的曲线作为新的标准。 (参见图 11) (加 图 11) 要点  在 4 周龄时,对公鸡和母鸡分别分栏饲养。  如果变异系数 12%,分成两栏; 12%时分成三栏。  分栏以后,各栏内体重的变异系数应在 8%以下。  分栏以后根据各鸡群实际体重,画出每栏各自新的体重标准。  70 日龄以后不要继续调整各栏鸡群。 21 第二篇 从育成期进入产蛋期的管理 105210 日龄 (1530 周龄 ) 页数 内容 105 日龄 光照刺激种母鸡的 管理 105 日龄 光照刺激种公鸡的 管理 管理程序 光照刺激 产蛋高峰 前 (210 日龄 )种母鸡的 管理 光照刺激 产蛋高峰 前 (210 日龄 )种公鸡的 管理 22 105 日龄 光照刺激种母鸡的 管理 目的 满足种母鸡性成熟时的各种生理需要。 尽量降低种母鸡在性发育方面的差异。 原理 105日龄 (15周龄 )至光照刺激的阶段是影响种母鸡开产日龄(即 5%产蛋率日龄)、早期蛋重、合格蛋产量、产蛋前期饲料的需要量和潜在高峰产蛋率的关键时期。 在这期间,通过增加喂料量来加速生长,达到每周不断增长的增重要求,但不降低均匀度。 步骤 在 105 日龄 (15 周龄 ),为了确保周增重的需要,需增加 10- 15%的喂料量。 不管体重大小,都要按比例增加饲料。 种母鸡体重增加剌激生理变化并达到性成熟。 种鸡的生长曲线就是针对这个目标设计的。 只有通过增加饲料保持生长曲线,才能达到最佳的生产水平。 从 105日龄 (15周龄 )开始 , 要把育成料换成产前料,以满足种母鸡接近性成熟时增加营养的需要。 105 日龄 (15周龄 )时 ,种母鸡的管理者必须把实际体重和体重标准做比较,按照体重标准曲线重新绘制到达 210日龄 (30周龄 )的曲线。 新的曲线应和标准曲线平行。 增重量的逐渐增加,将确保种母鸡平稳地向性成熟完成生理转换,并在 210 日龄 (30 周龄 )左右达到性成熟。 到 112 日龄 (16 周龄 ),应检查从 105日龄 (15周龄 )时调整营养后,加速增重的目标是否实现。 在 105 日龄 (15 周龄 )前每周喂料量可以保持或增加。 然而,从 105 日龄 (15 周龄 )起,每周喂料量增加幅度通常会在 7- 10%之间。 如果可能,从 105日龄 (15周龄 )起,最迟从 126日龄 (18 周龄 )起,采用每日喂料。 当鸡群接近性成熟,一般从 126 日龄 (18周龄 )后 ,种母鸡开始接近性成 熟,此阶段每日的营养供给不得减少,这点十分重要。 如果推迟采用每日喂料的时间,每天的营养供给就会时高时低、时有时无。 这个阶段每日营养供给量的不稳定往往是造成鸡群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 种鸡管理者必须注意不同阶段饲料的能量水平变化,并根据能量水平变化的差异调整喂料量,因为育成料、产前料和产蛋料的能量水平不尽相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