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研究_硕士学位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不可或缺的作业设计环节。 通过有效合理的进行作业的设计,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和成就感,而且还能间接的促使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 作业的设计上,传统的作业观 显然 已 经不符合学生发展的 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 新课程下的 高中信息技术 作业 不应该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 也不应再是强加给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 而应是 指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 而促进其信息技术素养的不断形成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 研究的目的 作为 一种重要的教学环节的作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但是教师可以用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 , 而且 也是学生 用来巩固和深化知识应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 有效的 作业设计 ,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 学习兴趣 ,又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 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作业的价值观念 发生了 根本性的 变 化 ,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由以 教师“教” 为主 向以 学生“学” 为主 转变,由 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向 学生 全面 可持续发展转变,由以成绩为标准向以能力为标准 转变。 传统作业 只是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 简单 掌握和巩固, 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的发展。 这显然不符合信息时代对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因如此,新课改应用而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为目的,不但 要 关注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情况,以及学生情感 2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关注学生 的 发展, 除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方面, 还必须要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 的方法在作业中获得 的知识、形成能力,是靠简单的模仿学会的,或是不断反复尝试学会的,还是通过交流 、发现、探究、 合作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 等等。 与此同时,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 设计 ,在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 情况的同时,还 应积极关注学生 在其中 是不是 进行了积极的参与、 积极 的 思考,会不会提出自己的 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是不是在做作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教师进行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时应该全面考虑该作业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全面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首先 能 激发 起 他们 对信息技术学习 的兴趣,进而 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提高和 发展 自己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有效的 提高 自己的信息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孩子生动活泼的生长是依靠这 些天赋资源的运用获得的。 ”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 : “各种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 ” 因此,教师应从 学生的 特点 ,学生兴趣以及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等 方面进行作业的设计。 如果 教师 在作业设计时能够对 这些问题 进行深度的考虑 , 并适当的 调整作业的 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以 培养学生 具有 良好的信息素 为根本 宗旨 , 强调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它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 情况( 学习能力、 认知水平、 思维习惯 、生活经验等方面 的差异 ) 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 促 使信息技术成为 支持 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 有力 保障。 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 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作 业设计时,应该从作业目标的实践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角度去考虑 ,使学第 1 章 绪论 3 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并使情感态度、思维方式 等也得到发展。 这就是说,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 维学习方法的形成。 显然,传统的作业 理念 己经 达不到 这个要求。 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要有利于 学生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善于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 创新意识 ,并且促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主动探究、发现、实践等方式实现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师要依据学生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的思想进行信息技术作业设计 , 变单向设计 、被动低效接受 为主向多维互动、主动探究创新的高效作业设计转变,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作业 过程成为主动探 索和 不断 创新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而不应只停留在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的表面上,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 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应激发学生 对 信息技术 课程 的 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 对信息的 获取、 存储、 加工、 处理的 基本能力 ; 培养学生在 生活实际中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的 过程中 开展合作 交流的能力; 遵守 信息社会的 道德 与法律法规,形成符合信息社会所需求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给学生留些具有智慧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情感体验的作业,能够给学生足够发展空间、活动机会的作业,只 有这种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作业,才能让 学生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 从而 能 更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 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喜欢长时间重复做同一种类型的单调乏味的作业。 如果作业能够在类型 、 内容和实践方式上多样化,将有助于避免 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 性。 因此, 教师 在设计作业时应设计一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作业任务 ,这样 学生的参与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也会得到有效地加强。 从而体现了 新课程所提倡的“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4 1..3 研究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 教师们也普遍深切的认识到了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发展的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信息 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 单靠有 限的课堂时间是无法达到 新课改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所要求的具体目标的,为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重视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环节,以丰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其向目标靠近。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 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和教师 往往只重视 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忽视作业的 设计环节, 有关教育部门和学校 也 只在乎信息技术课程是否设计作业,设计的多少,对怎样设计作业,设计什么样的作业等过程很少问津,这种 态度根本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因此,对 新课 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 意义。 基本概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为根本目标, 以促进学生生活实践中问题的解决为根本途径。 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支撑,把学生 培养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齐头并进 的 ,符合 信息社会所需求 合格公民。 它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信息作业设计时,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熟练 应用,增强 学生 的 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 提高与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的 定义 “ 作业 ” 这一概念的涵义较为广泛,《辞海》中的定义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 中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里面也有对作业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 ”。  “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课后作业。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第四卷》把作业定义为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 何龄修编 .孟心史学记 [M].北京:三联书店, 2020: 213 第 1 章 绪论 5 是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 间之外举行的,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达到学校教学大纲中的特定目标。 《教育大辞典》对“作业”的定义较为详尽,它把“作业 ”分为“课外作业”和“课堂作业”两大类,课外作业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采用独立自主或交流合作等各种方式 进行 的 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 以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方式 为目的的作业 活动。 ” 课堂作业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设计学生当堂进行操作练习的各种类型的练习作业,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际动手操作等。 ” 由以上作业定义可以概括出:作业是课程教学工作的延伸和扩展,一方 面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另一面有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 由以上作业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 设计的定义 是 : 是学生在 信息技术教师 的指导下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 地对所学 的 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与加深 理解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 是 高中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任务学习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应用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和实践理论对作业设计过 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和整合的过程,是教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途径。 高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作业,作业的设计不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还要注意作业的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发展水平。 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与成效,从而培养其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学生通过作业进行思考、探究、合作来体验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在“做”中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6 第 2 章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 作业设计研究的理论 支撑 建构主义原理 建构主义思想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对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 一种 学生 利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主动 对知识 的意义 进行重新编码建构的 过程。 它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 在 学习过程中是基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知 ,对知识进行的一种重新的建构和编码, 从而获得对知识内在含义的深刻理解和 应用。 在 新课改 宏观背景的要求下,教师以由以往的 权威性、独断性转变为学生学习的 组织者、 指导者 、促进者和合作者。 它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 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通过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并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真实的、良好的 学习环境。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协调各种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教师要创设具有真实生活实践情境中的 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首先能 不断 激发 学生 对信息技术课程的 学习兴趣和动机;其次 , 也能促进学生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 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建构 主义对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 作业设计的启示 对 建构主义思想 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 可以 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 学生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方面有 了 一个切实可行的理论标准。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 教师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 进行 新课改下高中 信息技术作业 的 设计之前, 应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 要充分的考虑 设计的作业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学生对设计的作业感兴趣了,喜欢做了,学生才有可能 基于 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识,主动建构对知识 意义 的深刻理解 和应用 ,进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 第 2 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