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连杆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加工及大、小头孔的精加工。 如果按连杆合装前后来分,合装之前的工艺路线属主要表面的粗加工阶段,合装之后的工艺路线则为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工艺过程的安排 在连杆加工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加工精度: ( 1)连杆本身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下容易变形。 ( 2)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切削时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并引起内应力重新分布。 因此,在安排工艺进程时,就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即把粗加工安排在前,半精加工安排在中间,精加工安排在后面。 这是由于粗加工工序的切削余量大,因此切削力、夹紧力必然大,加工后容易产生变形。 粗、精加工分开后,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可以在半精加工中 修正;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修正。 这样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逐步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条件。 各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如下: ( 1)两端面:粗铣、精铣、粗磨、精磨 ( 2)小头孔:钻孔、扩孔、铰孔、精镗、压入衬套后再精镗 ( 3)大头孔:扩孔、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珩磨 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则视需要和可能安排在工艺过程的中间或后面。 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6 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选用连杆的一个指定的端面和小头孔作为主要基面,并用大头处指定一侧的 外表面作为另一基面。 这是由于: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 这样就使各工序中的定位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误差。 具体的办法是,如图( 1— 5)所示:在安装工件时,注意将成套编号标记的一面不 图( 15)连杆的定位方向 与夹具的定位元件接触(在设计夹具时亦作相应的考虑)。 在精镗小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孔)时,也用小头孔(及衬套孔)作为基面,这时将定位销做成活动的称“假销”。 当连杆用小头孔(及衬套孔)定位夹紧后,再从小头孔中抽出假销进行加工。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 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即在粗加工大、小头孔前,粗磨端面,在精镗大、小头孔前,精磨端面。 由于用小头孔和大头孔外侧面作基面,所以这些表面的加工安排得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7 比较早。 在小头孔作为定位基面前的加工工序是钻孔、扩孔和铰孔,这些工序对于铰后的孔与端面的垂直度不易保证,有时会影响到后续工序的加工精度。 在第一道工序中,工件的各个表面都是毛坯表面,定位和夹紧的条件都较差,而加工余量和切削力都较大,如果再遇上工件本身的刚性差,则对加工精度会有很大影响。 因此,第一道工序的定位和夹紧方法的选择,对于整个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常 有深远的影响。 连杆的加工就是如此,在连杆加工工艺路线中,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开始前,先粗铣两个端面,其中粗磨端面又是以毛坯端面定位。 因此,粗铣就是关键工序。 在粗铣中工件如何定位呢。 一个方法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在侧面和端部夹紧,粗铣一个端面后,翻身以铣好的面定位,铣另一个毛坯面。 但是由于毛坯面不平整,连杆的刚性差,定位夹紧时工件可能变形,粗铣后,端面似乎平整了,一放松,工件又恢复变形,影响后续工序的定位精度。 另一方面是以连杆的大头外形及连杆身的对称面定位。 这种定位方法使工件在夹紧时的变形较小,同时可以铣工件的端面, 使一部分切削力互相抵消,易于得到平面度较好的平面。 同时,由于是以对称面定位,毛坯在加工后的外形偏差也比较小。 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既然连杆是一个刚性比较差的工件,就应该十分注意夹紧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着力点的选择,避免因受夹紧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影响加工精度。 在加工连杆的夹具中,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注意了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 在粗铣两端面的夹具中,夹紧力的方向与端面平行,在夹紧力的作用方向上,大头端部与小头端部的刚性高,变形小,既使有一些变形,亦产生在平行于端面的方向上,很少或不会影响端面的平面度。 夹紧力通过工件直接作用在定位元件上,可避免工件产生弯曲或扭转变形。 在加工大小头孔工序中,主要夹紧力垂直作用于大头端面上,并 定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8 位元件承受,以保证所加工孔的圆度。 在精镗大小头孔时,只以大平面(基面)定位,并且只夹紧大头这一端。 小头一端以假销定位后,用螺钉在另一侧面夹紧。 小头一端不在端面上定位夹紧,避免可能产生的变形。 由 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采用粗铣、精铣、粗磨、精磨四道工序,并将精磨工序安排在精加工大、小头孔之前,以便改善基面的平面度,提高孔的加工精度。 粗磨在转盘磨床上,使用砂瓦拼成 的砂轮端面磨削。 这种方法的生产率较高。 精磨在 M7130 型平面磨床上用砂轮的周边磨削,这种办法的生产率低一些,但精度较高。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是连杆机械加工的重要工序,它的加工精度对连杆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小头孔是定位基面,在用作定位基面之前,它经过了钻、扩、铰三道工序。 钻时以小头孔外形定位,这样可以保证加工后的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较小。 小头孔在钻、扩、铰后,在金刚镗床上与大头孔同时精镗,达到 IT6级公差等级,然后压入衬套,再以衬套内孔定位精镗大头孔。 由于衬套的内孔与外圆 存在同轴度误差,这种定位方法有可能使精镗后的衬套孔与大头孔的中心距超差。 大头孔经过扩、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和珩磨达到 IT6 级公差等级。 表面粗糙度 Ra 为 m,大头孔的加工方法是在铣开工序后,将连杆与连杆体组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精镗大头孔的工序。 这样,在铣开以后可能产生的变形,可以在最后精镗工序中得到修正,以保证孔的形状精度。 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19 连杆螺栓孔的加工 连杆的螺栓孔经过钻、扩、铰工序。 加工时以大头端面、小头孔及大头一侧面定位。 为了使两螺栓孔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平行度保持在公差范围内,在扩和铰两 个工步中用上下双导向套导向。 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技术要求。 粗铣螺栓孔端面采用工件翻身的方法,这样铣夹具没有活动部分,能保证承受较大的铣削力。 精铣时,为了保证螺栓孔的两个端面与连杆大头端面垂直,使用两工位夹具。 连杆在夹具的工位上铣完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后,夹具上的定位板带着工件旋转 1800 ,铣另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 这样,螺栓孔两端面与大头孔端面的垂直度就由夹具保证。 连杆体与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剖分面(亦称结合面)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由夹具本身的制造精度及对刀精度来保证。 为了保证铣开后的剖分面的平面度 不超过规定的公差 ,并且剖分面与大头孔端面保证一定的垂直度,除夹具本身要保证精度外,锯片的安装精度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锯片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 mm,则铣开的剖分面能达到图纸的要求,否则可能超差。 但剖分面本身的平面度、粗糙度对连杆盖、连杆体装配后的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剖分面铣开以后再经过磨削加工。 大头侧面的加工 以基面及小头孔定位,它用一个圆销(小头孔)。 装夹工件铣两侧面至尺寸,保证对称(此对称平面为工艺用基准面)。 连杆加工工艺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工序安排 连杆加工工序安排应注意两个影响精度的因素:( 1)连杆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 2)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0 切削时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 因此在连杆加工工艺中,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一定要分开。 定位基准 精基准:以杆身对称面定位,便于保证对称度的要求,而且采用双面铣,可使部分切削力抵消。 统一精基准:以大小头端面,小头孔、大头孔一侧面定位。 因为端面的面积大,定位稳定可靠;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 夹具使用 应具备适应“一面一孔一凸台”的统 一精基准。 而大小头定位销是一次装夹中镗出,故须考虑“自为基准”情况,这时小头定位销应做成活动的,当连杆定位装夹后,再抽出定位销进行加工。 保证螺栓孔与螺栓端面的垂直度。 为此,精铣端面时,夹具可考虑重复定位情况,如采用夹具限制 7 个自由度(其是长圆柱销限制 4 个,长菱形销限制 2 个)。 长销定位目的就在于保证垂直度。 但由于重复定位装御有困难,因此要求夹具制造精度较高,且采取一定措施,一方面长圆柱销削去一边,另一方面设计顶出工件的装置。 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正确地选择切削用量,对提高切削效率,保证必要的刀具耐用 度和经济性,保证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粗加工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 ,毛坯余量较大。 因此,选择粗加工的切削用量时,要尽可能保证较高的单位时间金属切削量(金属切除率)和必要的刀具耐用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 金属切除率可以用下式计算: Zw ≈ 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1 式中: Zw 单位时间内的金属切除量( mm3/s) V 切削速度( m/s) f 进给量( mm/r) ap 切削深度( mm) 提高切削速度、增大进给量和切削深度,都能提高金属切除率。 但是,在这 三个因素中,影响刀具耐用度最大的是切削速度,其次是进给量,影响最小的是切削深度。 所以粗加工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首先考虑选择一个尽可能大的吃刀深度 ap,其次选择一个较大的进给量度 f,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削速度 V. 选用较大的 ap 和 f 以后,刀具耐用度 t 显然也会下降,但要比 V 对t的影响小得多,只要稍微降低一下 V 便可以使 t回升到规定的合理数值,因此,能使 V、 f、 ap 的乘积较大,从而保证较高的金属切除率。 此外,增大 ap 可使走刀次数减少,增大 f 又有利于断屑。 因此,根据以上原则选择粗加工切削用量对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刀 具消耗,降低加工成本是比较有利的。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深度应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和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的刚性来确定。 在保留半精加工、精加工必要余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将粗加工余量一次切除。 只有当总加工余量太大,一次切不完时,才考虑分几次走刀。 2)进给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切削力。 因此,进给量应根据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来确定。 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到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刀杆尺寸、刀片厚度、工件的直径和长度等。 在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好的情况下,可选用大一些的进 给量;在刚性和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小进给量。 3)切削速度的选择: 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2 粗加工时,切削速度主要受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的限制。 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者决定了切削功率,在确定切削速度时必须考虑到机床的许用功率。 如超过了机床的许用功率,则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 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精加工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加工余量要小且均匀。 因此,选择精加工的切削用量时应先考虑如何保证加工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生产效率。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精加工时的切削深度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 通常希望精加工余量不要留得太大,否则,当吃刀深度较大时,切削力增加较显著,影响加工质量。 2)进给量的选择: 精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粗糙度。 进给量增大时,虽有利于断屑,但残留面积高度增大,切削力上升,表面质量下降。 3)切削速度的选择: 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小,切削力有所下降,而且不会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一般选用切削性能高的刀具材料和合理的几何参数,尽可能提高切削速度。 只有当切削速度受到工艺条件限制而不能提高时,才选用低速,以避开积屑瘤产生的范围。 由此可见,精加工时选用较小的吃刀深度 ap 和进给量 f,并在保证合理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选取尽可能高的切削速度 V,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满足生产率的要求。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确定加工余量 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23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卷 表 — 25 表 — 26 表— 27) ( 1)、平面加工的工序余量( mm) 单面加工方法 单面余量 经济精度 工序尺寸 表面粗糙度 毛坯 43 粗铣 IT12(  ) 40(  ) 精铣 IT10( 0 ) (  ) 粗磨 IT8( 0 ) (  ) 精磨 IT7( 0 ) 38(  ) 则连杆 两端面总的加工余量为: A 总 = 21 ni iA =( A 粗铣 +A 精铣 +A 粗磨 +A 精磨 )  2 =( +++)  2 =  mm ( 2)、连杆铸造出来的总的厚度为 H=38+  = 0  mm 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 程设计指导教程》 表 2— 29 表 2— 34) 1)、大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铸造出来的大头孔为  55 mm) 工序名称 工序基 本余量 工序经济 精度 工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