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托车产业发展中的建议和对策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并没有建立起与之对应的摩托车技术学校,只有宗申、嘉陵、建设等龙头企业在 内部建立了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无法对板块内部的小型企业形成有效的帮助。 宗申集团在发动机上的研发技术上进行了改进,现已研发 摩托车发动机,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电动摩托车生产许可的企业。 虽然龙头摩托车企业在摩托车技术研发上表现出了资金和技术优势,但是随 着摩托车产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大型的摩托车企业为了保持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开始实现多元化发展,并逐渐将重心往其他产业偏移。 (二 ) 重庆摩托车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体现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应对未来摩托车的发展趋势方面,重庆摩托车产业还需要不断进行改善。 本文从产品结构、技术来源、产业上下游特征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1. 重庆摩托车产品结构分析 中国摩托车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小排量摩托车的生产上,而重庆的主要摩托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较大排量的摩托车上。 全行业产销排名前五位的摩托车品种依次为125ml、 110ml、 150ml、 100ml 和 50ml 二轮车。 与前几年相比,除 125ml 和 150ml之外其他三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呈下降的趋势。 到 2020 年,上述五个品种累计生产 万辆和销售 万辆,约占摩托车产销总量的 %和 %。 与 2020年相比, 125ml 和 150ml 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分别提高 和 个百分点。 从目前比较集中的小排量结构来看,重庆摩托车企业所生产的摩托车产品排量结构分布则比较分散,在 50ml、 110ml、 125ml、 150ml 这五种常见排量结构上的生 产分布比较平均。 而广东、江浙板块生产的摩托车排量结构则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 125ml 和150ml 的生产上。 就产品的造型结构来看,重庆市摩托车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跨骑式摩托车的生产上,约占总量的 70%以上。 其余为弯梁和轻便车,生产踏板车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重庆摩托车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2. 技术来源分析 重庆摩托车企业的生产技术来源主要来自军工技术的衍生、合资生产、自主研发三个方面。 在重庆摩托车产业的起步阶段,嘉陵、建设两家国有企业建立起了其在摩托车行业的重要地位。 随后重庆摩托车板块的隆鑫,广东 板块的大长江先后通过与日本的多家摩托车企业合作推出摩托车新品,丰富了产品类型单一的摩托车市场。 随后嘉陵与本田企业进行了长 达 10 年的合作,建设与雅马哈则合作建立了建设雅马哈摩托车企业。 宗申通过不断地自主研发,目前已具备年产摩托车 200 万辆、摩托车发动机 400 万台,并建立起了独立的宗申动力研发中心。 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力帆集团,现已拥有自主研发的 90(100)电启动,立式 100(110)型发动机,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摩托车电喷技术、水冷技术和多气门技术。 3. 产业上下游特征分析 重庆摩托车产业的产业上游主要是提 供原材料 的企业 包括钢材、 铝材、橡塑高分子生产企业;而产业下游则是从事摩托车销售的经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而产业主体则是摩托车生产企业(图 )。 图 产业分布示意图 摩托车产品的生产需要用到大量的铝材、钢材、橡塑高分子等原材料,因此上游产品价格的任意波动,都会对摩托车企业主体造成巨大的影响。 近年来因铁矿石贸易谈判受阻,钢材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这给摩托车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企业只好通过增加生产成本来维持生产。 而 在下游的消费端,部分摩托车企业没有及时提供与之配套的售后服务,使得消费者原件替换 的诉求无法得到真正满足。 此外,产业内部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摩托车物流体系,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三 ) 重庆摩托车产业集中度分析 近年来,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表明产业的成熟度进一步提高。 重庆板块主机厂集中度虽强于其他板块,但是零部件的集中度却不断被弱化。 1. 主机厂可分为高、中、低三档 截止 2020 年,重庆市摩托车企业累计产销摩托车 万辆和 1009 万辆,占全国摩托车企业总产销量的 %,因此重庆摩托车整车企业集中度明显高于其他板块。 重庆现有已注册摩托车企业 18 家 ,其中的隆鑫、力帆、宗申、嘉陵和建设,年产能力都超过 150 万台,五家企业的销量之和占到重庆摩托车企业总销量的 60%,属于主机厂中的高档企业。 中档整车企业的年产量能力在 20 万 50 万之间,像这样的企业一共有 5 家,总销量在 150 万 200 万之间。 低档类企业则主要包括大部分年产量在 10 万以下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呈现白热化。 由此可以发现重庆摩托车板块的整车生产主要集中五家大型高档企业。 2. 小规模零部件生产厂商繁多 2020 年总数达到 2489 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仅为 471 家,占比降为 %,而2020 年总数达到 2700 百家,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是规模企业减少到 393 家。 产业上游 (原材料) 产业主体 (零部件、整车企业) 产业下游 (代理商、消费者) 三、 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优势 作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摩托车产业一直占据着重庆工业的绝对地位。 板块凭借其强大的产业规模以及本土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下文将从板块内部和板块外部两方面的优势对其进行分析。 (一 ) 重庆摩托车产业内部优势 雄厚的工业基础不仅推动了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为完善内部配套体系提供了条件,整个行业拥有发动机配套资源丰富、骨干品牌、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内部优势。 1. 发动机配套资源丰富 板块内部现 已具备 30 种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不断丰富的零部件产品吸引了众多整车企业的目光,并 体现出巨大的自主生产和配套优势。 如秋田齿轮、利德离合器、云阳曲轴、志成缸头已成为广东板块以及江浙板块发动机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在发动机配套市场中已备较强的竞争力。 重庆发动机配套优势还吸引了济南、湖北、四川等地的整车企业迁入重庆。 嘉陵、建设、力帆、宗申等主要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动机配套资源,不仅能够用于自身企业摩托车的生产组装,还能够对其他无发动机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配套供应。 近年来重庆摩托车产业已实现发动机零部件的对外出口,主要针 对越南和印度的整车生产厂家。 此外,来自欧美的高端摩托车生产厂家已经将部分零部件厂商的产品纳入了自己的采购范围。 与其他三大板块相比,巨大产能优势和丰富的配套资源是不能相比的。 2. 骨干品牌优势 以嘉陵、建设为代表的军工企业,早已在行业内部建立起了品牌优势,在市场上已培养起了忠实的消费者群体,其产品质量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宗申、力帆、隆鑫、银翔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更是具备了十足的品牌竞争力,连续进入中国摩托车生产企业 10 强。 力帆在发动机的创新上已具备世界名牌摩托车企业的水平,是国内第一家自主研发水门技术 和电喷技术的摩托车企业。 宗申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现已具备电动摩托车的生产技术,并成为中国摩托车企业中第一个获得电动摩托车生产许可的企业。 隆鑫则通过与宝马之间的技术合作,引入了宝马汽车的管理体系,使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 技术劳动力资源丰富 重庆市是西南地区的人口大市,人口数量达到了 3000 万,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 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一批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队伍,具有劳动力价格 相对低廉的优势。 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以及重庆邮电大学都设有汽车机械化专业,可以为汽摩产业提供 专业化人才。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既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丰富的、多层次的、相对沿海地区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将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本地研究学者所做的相关学术研究也将有利于重庆市汽摩企业应对挑战和升级,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 ) 重庆摩托车产业外部优势 与广东、江浙、齐鲁三大板块相比较,重庆摩托车产业板块同样具有一定的外部优势,如大排量摩托车技术领先、西部农村市场、海外出口等优势。 1. 西部农村市场需求强劲 据有关部门预测,随着国家增长模式的转变,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将成为重 要的增长手段,这给中国摩托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020— 2020 年我国摩托车的年需求量有可能保持在 2020— 3000 万量之间。 伴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面向农村的惠农政策(摩托车下乡补贴)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利于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摩托车消费。 西部农村地区每千人保有摩托车的比例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西部农村摩托车市场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由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以及云贵高原的地理位置都非常特殊,农村人口 数量庞大,而身处重庆的重庆摩托车生产企业凭借其地理优势,迅速布局西部农村摩托车消费市场。 2. 大排量摩托车技术优势 随着中国加入 WTO 之后,国内市场不断向外开放,哈雷、杜卡迪等国外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