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素对反应方向及限度的影响。 H):可提供单体能否聚合和聚合能力大小的粗略判断指标 单体聚合反应 nM [M]n G = H  S 自由能变化(热力学定律) G 0 聚合物解聚成单体 G = 0 单体和聚合物处于可逆平衡 G 0 单体能自动聚合成聚合物 各种单体聚合的 TS在 3040kJ/mol 单体的聚合热在 84kJ/mol. 从热力学上看聚合多能自动进行。 影响聚合热的因素: 取代基的位阻效应(由于形成聚合物后,键的伸缩、键角的变化、未键合原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从而储存部分内能使聚合热降低) 共轭效应 (使聚合热降低) 电负性强的取代基使聚合热升高( CC键能大) 氢键和溶剂化使聚合热降低 25 ( Ceiling temperature) G = H  S Gibbs方程: 当 G = 0时 H =c S 第二节 自由基聚合机理 一 .自由基的产生及活性 RR  或 hn 氧化还原 /高能粒子辐射 2R 对自由基活性影响因素:共轭效应、诱导效应、空间位阻 各种自由基的相对活性顺序: H CH3C6H5RCH2R2CHR3CRCHOR1RCHCNRCHCOOR1CH2CH=CH2C6H5CH2(C6H5)2CH(C6H5)3C . . . . . . . . . . . . . 26 1)自由基加成反应( Radical addition) R. + CH2=CHCl RCH2CHCl . 2) 自由基偶合反应 (Radical coupling) R. + R1. RR1 3)自由基歧化反应( Radical disproportion) R. + HZR1 . RH + Z=R1 4)自由基分解反应( Radical deposition) R. 加热 R1. + X 二 .自由基聚合的基元反应( Elememt reaction) ( Chain initiation reaction) I 加热 2R. R. + M RM. 链引发反应速率由引发剂的分解速率控制 27 初级自由基 单体自由基 ( Chain propagation ) RM. M RMM. M RMM. M RMMM. RMn+1. 结构单元在高分子链中的排列方向:头 头;头 尾(主要) ;尾 尾结构 CH2CH . X + CH2=CHX 头 头 头 尾 CH2CHCH2CHX CH2CHCHXCH2 . . CHCH2 X . CH2=CHX + CHCH2CH2CHX X . 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因素(空间位阻、活化能等) ( Chain termination ) 1)单基终止 CH2CH X . + R. CH2CH X R (少) 28 初级自由基 2)双基终止 双基偶合终止 歧化终止 CHCH2 X . CH2CHCHCH2 X X R R R R CH2CH X . + R CH2CH X . CHCH X . R H + R CH2CH2 X CH=CH X R + 双基终止方式取决于单体的结构和聚合温度 X取代基较大 偶合终止空间位阻大,使歧化终止的可能性增加 低温有利于偶合反应(由于偶合反应的活化能低) 温度升高,歧化终止的比例增加 ( Chain transfer ) 链自由基从单体、溶剂、引发剂、大分子上转移一个原子,使链自由基本身终止, 而转移这个原子的分子成为新的自由基,并能继续增长,形成新的活性链,使聚合 反应继续进行。 (不改变自由基的数目,不影响聚合速度,但降低了聚合度,改变 了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9 1)向单体链转移 CH2CH . X CH2=CH X + CH2CH2 X CH2=CH X + . CH2=CH X + CH3CH X . 2)向溶剂或调聚剂 (Telogen)转移 CH2CH . X YZ CH2CHY X + . Z 3)向引发剂( Initiator)转移 CH2CH . X RR + CH2CHR . X + R 30 降低引发剂的利用率 分子量调节 4)向大分子转移 CH2CH . X CH2CH . X + CH2CH2 X CH2C X + 易支化 5)阻聚反应( Inhibition reaction) CH2CH . X HO OH + CH2CH2 . X HO O + 31 稳定、不引发单体聚合 第三节 自由基链引发反应 一 .引发剂热分解引发( Thermal deposition initiation) 适用引发剂的条件:具有键断裂能量低( ) 加热温度 50150度(一般烯类单体自由基聚合的温度范围) :可按照引发剂的分解方式分为热分解型与氧化还原型 可按照其溶解性分为水容性引发剂(无机)和油溶性(溶于单体或有机溶剂) 可按引发剂的使用温度范围分为高温、中温、低温、极低温四类 高温引发剂 100 异丙苯过氧化氢,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异丙苯过氧化物,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中温引发剂 40100 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十二酰,偶氮二异丁晴,过硫酸钾 低温引发剂 1014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过氧化氢 亚铁盐,过硫酸盐 亚铁盐, 异丙苯过氧化氢 亚铁盐,过氧化苯甲酰 二甲苯胺, 甲乙酮过氧化物 二甲苯胺 极低温引发剂 10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等) 烷基金属化合物(三异基铝, 三异基硼,二异基锌) 引发剂分类 T(˚ C) kJ/mol 举例 从引发剂的结构:偶氮类和过氧化物类 32 1)偶氮化合物 (Azo pound) RN=NR 2R. + N2 分解速度与取代基有关:烯丙基、苄基 叔烷基 仲烷基 伯烷基 2)过氧化物 (Peroxide) RCOOCR O= O= RCO O= . R . + CO2 过氧化酰 二烷基过氧化物 ROOR ( 100度 ) 有机过氧化氢 ROOH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DTBP) 叔丁基过氧化氢( TBH) 过氧化酯 RCOOC(CH3)3 O= 过氧化碳酸酯 (Peroxydicarbonate, Peroxycarbonate,Diperoxycarbonate) 33 ROCOOCOR(用的较多,在 3050度) O= O= ROOCOR O= ROOCOOR O= 过氧化二碳酸异丙酯( IPP)、过氧化二碳酸二( 2乙基己酯)( EHP)、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DCPD) 带活性端基的过氧化物 CH2=CH C O= COOtBu O= 加热 /光照 CH2=CH C O= CO. O= 引发 端基带有活性基团 的大分子单体 共聚 接枝共聚物 (Graft copolymer) 无机类过氧化物(溶于水、可作为水溶液、乳液聚合的引发剂) K+ OSOO。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