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毕业设计计算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a , Φ = 7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 1 8 . 5 k N / m 3 .红粘土,厚度h 1 = 3 m ,天然重度 γ = 1 7 . 8 k N / m 3 ,c = 1 6 . 0 k P a , Φ = 1 0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 2 0 k N / m 3 .淤泥质土,厚度h 1 = 4 m ,天然重度 γ = 1 7 . 8 k N / m 3 ,c = 8 . 0 k P a , Φ = 6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 2 0 k N / m 3 .基岩,厚度未钻穿,天然重度 γ = 2 7 k N / m 3 ,c = 2 0 0 . 0 k P a , Φ = 2 7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 2 7 k N / m 3 .q = 2 0 k P a q = 2 0 k P a图六 基坑西侧超载图 从上图超载情况可以看出,其土压力分布情况与北侧土压力分布情况相同。 14 : 超载宽度为 20m,影响深度为 1050m。 杂填土,厚度h 1 =3m,天然重度 γ =16kN/m3,c=, Φ =7176。 ,饱和重度 γ sat =红粘土,厚度h 1 =3m,天然重度 γ =,c=, Φ =10176。 ,饱和重度 γ sat =20kN/m3.淤泥质土,厚度h 1 =4m,天然重度 γ =,c=, Φ =6176。 ,饱和重度 γ sat =20kN/m3.基岩,厚度未钻穿,天然重度 γ =27kN/m3,c=, Φ =27176。 ,饱和重度 γ sat =27kN/m3.q=20kPa q=90kPa图七 基坑东侧超载图 从上图的超载情况中可以看出,其主动土压力分布情况在 10m 以内应与北侧、西侧土压力分布情况相同。 只有在 12m 以上,其超载情况与西、北侧不同。 三、 基坑南侧土压力计算 基坑南侧超载分布如下: 超载宽度为 20m,影响深度为 1050m。 杂填土,厚度h 1 =3 m, 天然重度 γ = 16 k N / m 3 ,c= 1 0. 0 kP a , Φ = 7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1 8. 5k N/ m3 .红粘土,厚度h 1 =3 m, 天然重度 γ = 17 .8 k N / m 3 ,c= 16 .0 kP a, Φ = 10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2 0k N/ m3 .淤泥质土,厚度h 1 =4 m, 天然重度 γ = 17 .8 k N / m 3 ,c= 8 .0 k Pa , Φ =6176。 ,饱和重度 γ sat =2 0k N/ m3 .基岩,厚度未钻穿,天然重度 γ = 27 k N / m 3 ,c= 2 00 . 0k P a, Φ =2 7 176。 , 饱和重度 γ sat =2 7k N/ m3 .q= 20 kP a q=100 k P a图八 基坑南侧超载图 15 如上图所示超载,其在 8m 处开始影响土压力分布,其转化为标准值时,2 kpa 。 故在 8m 处土压力的大小为: 3 3 32ak ak a aP k c k   故: (1 2 3 7 5 . 5 6 ) 0 . 8 1 2 8 0 . 8 1akP       = 在 E 点处的主动土压力: 3 3 32ak ak a aP k c k   故: (1 5 0 7 5 . 5 6 ) 0 . 8 1 2 8 0 . 8 1akP       = 故在南侧土压力分布如下图所示: 300030004000100002200800165,15 图九 南侧土压力分布图 注:将荷载转化为标准值时,根据建筑基坑支护规范,将离基坑一段距离的超载看作均布条形荷载,取跨散角 =45  , 其东侧计算如下: 16 杂填土,厚度h 1 =3m, 天然重度 γ =16kN/m3,c=, Φ =7176。 ,饱 和重度 γ sat =红粘土,厚度h 1 =3m, 天然重度 γ =,c=, Φ =10176。 ,饱 和重度 γ sat =20kN/m3.淤泥质土,厚度h 1 =4m, 天然重度 γ =,c=, Φ =6176。 ,饱 和重度 γ sat =20kN/m3.基岩,厚度未钻穿,天然重度 γ =27kN/m3,c=, Φ =27176。 ,饱 和重度 γ sat =27kN/m3.q=20kPa地下水面q=90kPa45176。 45176。 q=ABCED202004400012020 土压力超载图 根据以上超载情况,对于有效作用于基坑的超载: 0 9 0 2 0 4 0 .9 12 2 1 2 2 0pbq ab      同理可得,西北两侧的超载为 10kpa,南侧为。 17 第二节 排桩设计 将排桩直径取为 800mm,排桩间距为 ,混凝土采用 C30 混凝土,纵筋采用 HRB335 钢筋,箍筋采用 HPB235 钢筋。 一、 计算西北两侧排桩 在 10m 处, E 点处于第四层土时,主动土压力: 4 4 42ak ak a aP k c k   故: 2 2 0 0 .3 8 2 2 0 0 0 .3 8akP      = 在 10m 以下 x m 时主动土压力:  1 9 0 2 7 3 0 0 . 3 8 2 2 0 0 0 . 3 8akPx       = 当 0akP 时 , 16xm 从以上计算可以得出,当嵌入第四层土 16m 以下时,主动土压力取为零。 当嵌入深度大于 16m 时,基岩层才给于排桩主动土压力。 用等值里梁法计算其内力: 设弯矩为零点距离基坑底面 y m 处: 根据基坑工程 刘宗仁主编 计算被动土压力 其中: 22 7 , 1 83pp       故被动土压力: 24c o s 2 7c o s 1 8 s i n ( 2 7 1 8 ) s i n 2 7pk         假设 y,侧有下式: 4 4 4 4 120 2ppc k y y k y P y         其中: P 表示 10m 以上的主动土压力合力,其值为: P=。 将上面算得的值代入上式,解得 y 为负值,则取 y 为零。 基坑底面为弯矩零点位置,则基坑底面以上的排桩相当于连续梁,其在深度 3m 和 6m 处加两道内撑,将内撑简化为铰支座。 18 则其计算简图如下: A C D EB 等值梁计算简图 计算固端弯矩: 将 AC 端看作悬臂端,其弯矩如下: 1 1 1 1[ 2 5 . 9 2 . 0 3 ( 2 . 0 3 0 . 8 ) 2 5 . 9 0 . 8 0 . 4 ( 3 6 . 9 4 2 5 . 9 )0 . 8 0 . 82 3 2 3CAM                = ( 3 8 .8 2 8 .2 8 8 1 .1 7 )   = 8kN m 梁 CD 段计算简图如下 : CD 212(15 8 )120FDC q q lM  其中: 1 kpa , 2 kpa 2(15 22 .23 8 42 .95 ) 3120FDCM     = 3kN m 梁 DE 段计算简图如下: 19 E 则: 2212178 1 2 0FDEM q l q l   其中: 1 kN , 2 kN 故: 2(15 90 .9 0 7 64 .8 ) 4120FDEM     = 2 4 2 .2 8kN m 在次计算过程中弯矩不平衡,故对其进行弯矩重新分派 其分配过程中的分配系数如下: 1CDu  , 0CAu  ,  ,  经分派之后所得的弯矩为: = 4 8 .2 8CAM kN m, = 1 1 6 .0 3FDCM kN m = kN m, = 1 1 6 .0 3FDEM kN m 计算支座反力: AC 段中 C 点支座反力为: 对 A 点取力矩平衡, 故: / kN CD 段中 C、 D 两点的支座反力为: 对 D 点取力矩平衡, 故: // kN C 点支座反力: / / / 5 1 .0c c cR R R kN   对 C 点取力矩平衡, / kN DE 段中 D、 E 两点的支座反力为: 对 E 点取力矩平衡, // kN D 点支座反力: / / / 3 2 6 .1D D DR R R kN   20 对 D 点取力矩平衡, kN 反力核算: 支点反力: E D CR R R R  土压力合力: kN 经核算其支座反力正确。 : 根据深基坑工程(刘宗仁主编) 其嵌入深度为: y+x 其中: a60, (k k )EpRyx r  已知: 3ak 4 . 7 6 , k 0 . 3 8 , 2 7 /p r k N m   计算得:  故修正后所得的嵌入深度: 0  取嵌入深度为。 : 支护桩沿周边均匀配筋,则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s i n s i n2 s i n3 tc y s sM f A r f A r      s in 21 ( ) 02c t y sf A f A      2t 式中: M— 桩的弯矩设计值( KN m);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KN/m2); A— 支护桩截面面积( m2);; r— 支护桩的半径( m); α — 对应于受压区混凝土截面面积的圆心角( rad)与 2π的比值; fy— 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KN/m2); As— 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m2); γ s— 纵向钢筋重心所在圆周的半径( m); α t— 纵向受拉钢筋截面 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 故初步取桩径为 800mm,排桩的中心距为。 纵向受力钢筋选用HRB335 级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取 50mm,混凝土为 C30。 21 C30 混凝土: fc=, HRB335 级钢筋设计强度 fy=300N/mm2, 每根桩所受到的弯矩: 1 .6 1 1 6 .0 3 1 8 5 .6 5kM kN   m 弯矩设计值: 0 1 . 0 1 . 2 5 1 8 5 . 6 5 2 3 2 . 0 6FkM M k N     m 支护桩截面面积:  计算时先假设钢筋根数为 8 根,钢筋直径为 22,则钢筋截面面积为: 23041sA mm。 将上面的数值代入: s in 21 ( ) 02c t y sf A f A     和 2t 计算得:  ,  可算得 : 3 s i n s i n2 s i n3 tc y s sf A r f A r      为 : 2 5 5 .2 2 3 2 .0 6kN m kN m   故所配纵向钢 筋根数为 8 根,钢筋直径为 22,则钢筋截面面积为: 23041sA mm。 箍筋配置: 箍筋采用 HPB235 级钢筋 每根桩所受到的剪力为: 1 .6 3 2 6 .1 5 2 1 .8kV kN   所受到的剪力设计值为: 0 1 . 1 1 . 2 5 5 2 1 . 8 6 5 2 . 2 5FkV V k N     验算截面尺寸: 圆形截面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20 所规定,应代为有效矩形计算,则截面宽度( b)为 和截面有效高度( h0)为。 则: 700 , 650b mm h mm 只配置箍筋,不采用弯起钢筋,保护层厚度取为 50mm,则 0 4hb  600 . 2 5 1 . 5 1 0 6 5 2 2 5 0ccV f b h    截面符合条件。 验算是否需要计算配置箍筋: 00 . 7 0 . 7 1 . 7 1 7 0 0 6 0 0 4 2 0 6 5 2 . 2 5tf b h k N k N      所以需计算配置箍筋。 计算配置箍筋: 000. 7 1. 8sv tyvA V f bhs f h 22 解得:  选用 8 的双肢箍,则箍筋间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