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办公楼地基方案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载代表值包括:楼面恒荷载, 50%楼面活荷载,梁板自重,半楼面上下各半层柱及墙体自重。 7 3 1 7 8 .8 7 5 0 .5 2 1 9 .4 9 2 0 .5 2 3 2 8 .1 9 8 2 0 0 .8 8 4 6 5 3 . 6G KN       6 36 85 .1 93 0. 5 11 44 .6 2 0. 5 38 60 .3 32 99 .3 6 68 27 .0 29G KN       54 3 6 8 5 .1 9 3 0 .5 1 7 2 8 .9 0 .5 3 8 6 0 .3 3 2 6 4 7 9 .8 0 9G G KN       32 3 5 8 7 .4 3 2 0 .5 1 7 2 8 .9 0 .5 4 1 9 7 .1 5 3 6 5 5 0 .4 5 8 5G G KN       1 35 87 .4 32 0. 5 17 28 .9 0. 5 53 37 .3 26 71 20 .5 45G KN      则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iG 的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基本自振周期采用顶点位移法或能量法公式计算,其中考虑非结构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0 取。 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iu 计算结果列于下表: 重力荷载代表值 表 层次 iG(KN) iG (KN) iD 410 /KN m 1iiiiiGD  ( m) i ( m) iiG 2iiG 7 6 5 4 3 2 1  ( 1)按顶点位移法计算基本周期 1T 101 . 7 1 . 7 0 . 7 0 . 1 8 6 1 0 . 5 1 3 ( )TT u s     ( 2)按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1T 21101233 2 ( )277 8uiiiuiiiGTsG      取 1T =。 该建筑物总高 ,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 符合《抗震规范》采用底部剪力法的条件。 . 计算结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和 : 0 . 8 5 0 . 8 5 4 4 6 6 1 . 7 0 9 3 7 9 6 2 . 4 5 3e q iG G K N    1 按地震影响系数  曲线,设防烈度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时,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 max  。 该建筑场地类型为Ⅱ类,建筑为现浇框架混凝土结构,高度大于 30m,其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则其特征周期 。 水平抗震影响系数: 0 . 9 0 . 91 m a x1 0 . 3 5( ) ( ) 0 . 1 2 0 . 0 8 5 50 . 5 1gTT    因 1  gT = 。 故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 10. 08 0. 07 0. 08 0. 51 0. 07 0. 11 08n T      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注值为: 1 0 . 0 8 5 5 3 7 9 6 2 . 4 5 3 3 2 4 5 . 7 9E K e qF G K N     主体附加顶部集中力为: 0. 11 08 32 44 .7 9 35 9. 63n n E KF F K N     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71(1 )iii E K nkkGHFFGH 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 iV 按下式计算: iiVF 计算结果列于下表。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的计算 表 层次 层高 ih( m) 质点计算高度 iH ( m) iG ( KN) iiGH( KNm ) iikkGHGH iF ( KN) iV (KN) 7 6 5 4 3 2 1  660716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 楼层剪力沿高度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图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 ()iu 和顶点位移 iu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 ) /i i iju V D  ()ikuu 各层的 层间弹性位移角 ( ) /c i iuh 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考虑砖填充墙抗侧力作用的框架,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   1/550e 。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过程见下表: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位移验算 表 层次 ()iVKN 4( 10 / )iD KN m ()iu ( m) iu( m) ih ( m) ( ) /c i iuh  7 1/2789 6 1/2020 5 1/1500 4 1/1241 3 1/1188 2 1/1389 1 1/1389 由此可见,最大层间位移角发生在第三层 1/11881/550,满足规范要求。 框架柱端剪力及弯矩分别按下式计算: /ik ik i ikV D V D  上端: ,()tc ikM V h h   下端: 39。 bc ikM V h 0 1 2 3y y y y y    , 39。 h y h 式中: y框架柱反弯点高度比; 0y 框架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1y 其层上下梁线刚度不同时,该层柱反弯点高度修正值; 2y 上层高度与本层高度不同时,该层柱反弯点高度修正值; 3y 下层高度与本层高度不同时,该层柱反弯点高度修正值; 查表得,各柱的 0y , 1y , 2y , 3y 的取值及 y的计算结果如下表 : 各层 1z 柱反弯点高度的计算 表 层次 K 0y 1y 2y 3y ih ( m) y 7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1 0 0 各层 2z 柱反弯点高度的计算 表 层次 K 0y 1y 2y 3y ih ( m) y 7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1 0 0 各层 3z 柱反弯点高度的计算 表 层次 K 0y 1y 2y 3y ih ( m) y 7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1 0 0 各层 4z 柱反弯点高度的计算 表 层次 K 0y 1y 2y 3y ih ( m) y 7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1 0 0 ,柱轴力的计算 梁端弯矩按下式计算: 112()l t b bb c cbbKM M M KK    212()r t b bb c cbbKM M M KK    梁端剪力 bV 按下式计算 : lrbbb MMV l 柱轴力 N按下式计算:边柱 i biNV 中柱 ()lri bi biN V V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水平地震作用下边框架( 3z , 4z )梁端弯矩,梁端剪力,柱轴力计算 表 层次 梁端弯矩( KNm ) ehM 梁跨度 l( m) 梁端剪力 ekV ( KN) 柱轴力 ehN ( KN)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lbM rbM lbM rbM 7 6 5 4 3 2 1 水平地震作用下中框架( 1z , 2z )梁端弯矩,梁端剪力,柱轴力计算 表 层次 梁端弯矩( KNm ) ehM 梁跨度 l( m) 梁端剪力 ekV ( KN) 柱轴力 ehN ( KN)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进深梁 走道梁 lbM rbM lbM rbM 7 6 5 4 3 2 1 取④轴横向框架进行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 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宽度为 ,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 b  h=300mm  400mm),所 以直接传递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水平阴影部分所示。 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 各层框架梁上的恒荷载分布简图 : 7 1 6 1716 2 7 2724 . 8 4 /3 . 2 0 4 /4 . 2 4 5 ( 1 . 5 1 . 5 ) 1 2 . 7 3 5 /4 . 2 4 5 1 . 2 5 . 0 9 4 /A B C DBCA B C DBCg g K N mg K N mg g K N mg K N m       : 11712224 . 8 4 1 5 1 9 . 4 8 /3 . 2 0 4 /3 . 1 6 3 9 . 4 8 /3 . 1 6 1 . 2 3 . 7 9 2 /A B C DBCA B C DBCg g K N mg K N mg g K N mg K N m         : 顶层边节点: 1 2 9 .0 4 1 0 .8 0 1 0 .5 7 3 2 4 2 .0 2 5 5 9 2 .4 3 8 7p KN     顶层中节点: 2 29 .0 4 24 .4 5 42 .0 25 5 10 .5 73 2 3. 84 48 10 9. 93 35p KN      : ①四 ~六层边节点:1 29 .0 4 10 .5 37 2 2. 91 6 27 .9 9 5. 44 32 16 .7 2 27 1. 51 2 31 .2 84 15 2. 44 6p KN         四 ~六层中节点: 2 2 9 . 0 4 2 8 . 8 3 6 4 2 . 1 0 2 8 . 2 2 4 4 9 . 4 8 6 1 4 . 4 1 8 1 9 2 . 1 04p KN       ②一 ~三层边节 点: 1 2 9 . 0 4 1 0 . 5 3 7 2 2 . 9 1 6 2 7 . 7 3 4 4 5 . 3 9 2 8 1 6 . 2 5 4 3 1 . 6 8 7 5 1 . 6 3 8 3 1 . 2 8 4 1 5 6 . 4 8 3 9p KN          一 ~三层中节点: 2 29 .0 4 28 .5 69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