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特色及演唱处理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招待时让她感到心胸无比开阔,一下子冲淡了昭君那份离情别绪,也让她备感温 暖。 第三部分更多地是描绘昭君内心感情的部分,充满戏剧性,速度是中速,其中还添加了变化音,使其增添了几分悲壮的情绪,缠绵的词曲,委婉的音调,逐渐的将情绪推向高潮。 第四部分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与升华,是对王昭君事迹的歌颂,速度是激情的广板,同时以重复回环咏叹来强调情感的表达,起到了加强终止的作用,这种速度变化和戏曲中“散 — 慢 — 中 — 快 —散”是很相似的。 此曲力度展现出从弱到强再从中强到弱再返回到强的过渡。 从开始进入引子到中间部分,力度变化鲜明,由引子结尾处的减慢处理直至进入主题后又开始回到 原速,从拍子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整个曲子的情绪变化。 进入主题之后,开始的力度是弱的,中间部分出现了小高潮,力度转变为强直到进入此段最后的大高潮。 此处有个渐慢的处理。 然后进入间奏,拍子转变为热情奔放的小快板,此处是第一段到第二段的过渡段,此段舒展豪迈,拍子紧凑,旋律欢快,有种让人翩翩起舞的感觉。 紧接着又进入一小段间奏,此处转变了情绪,仿佛在不经意间勾起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但是这种想念随着她看到了蒙汉人民团结,相处融洽,国泰民安的祥和景象而渐渐冲淡。 随之中段的旋律也变得宽广和豪迈,推向第二段的小高潮,由开始的内 心的情感和潜台词的显露直到最后将所有的情感积蓄全部爆发。 第二段的结尾也做了渐慢的处理。 直至最后一个大高潮,激情豪壮的广板,将整个慷慨大气强力度贯穿整段。 3《昭君出塞》的曲式与旋律结构 《昭君出塞》这首作品是 ABA’ 三部曲式结构。 作品的开始部分是一段 17 小节的前奏,用慢起渐快的速度以及由若渐强的力度将全曲的调式调性及主题体现出来。 对整首歌曲进行了高度的总结与概括,仅仅 17个小节却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与情感。 作品的调式调性第一部分是行板 ,4/4拍 ,采用 d 小调,呈现部 A 是由两个对比乐段( a,b)构成的。 第 一个层次 a 乐段“离别家园”音阶上下环绕级进进行的旋律线条,委婉舒缓。 7 开篇以一个九拍长音的重低音和弦营造出大漠的空旷之感仿佛置身于其中,用委婉舒缓的旋律描述了昭君远嫁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第二个层次旋律拉宽上扬,力度逐渐变强,用四度、八度大跳的宽广旋律线及力度表现昭君身为公主的尊贵大气,自己为和亲而远嫁他乡心中充满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第一、二部分的间奏是以钢琴刮奏的形式由慢板转入热烈奔放的快板进入第二部分 B。 第二部分也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描述。 第一层次,速度加快重复型的两个 4 + 4方 整性乐 句,欢快跳跃的旋律展现出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昭君的场景。 经过四小节的间奏,音乐情绪再度发生变化,进入第二部分第二层次:旋律起音较低两个乐句由低音到高音逐渐拉开,再次将情绪推向高潮,预示出王昭君虽然对自己家乡有着恋恋不舍之情,但伟大的使命感又使她倍感荣耀。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的连接句,运用蒙古长调的素材,气息悠长,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抒发,连续用四个衬词 “啊” 与起伏的旋律线相结合,扩展出四个 “啊”乐句,具有“启、承、转、合”的作用。 ①起 :唱出内心的情思 ,为大汉的富强感 到骄傲。 ②承 :采用了蒙古长调 ,两句一强一弱作了对比。 ③转 :由此而内心激动 ,声音如麦浪般涌动。 ④合 :最后推向高潮。 8 第三部分 A 乐段变化重复第一乐段第 1 I 层次的旋律素材,将原来的旋律拉长、拉宽,速度由热烈奔放的快板转到激情的广板 ,演唱者以第三人称的语气激情地唱出“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 这一句可以看作是在诉说昭君为汉匈两族人民的和平做出的贡献,亦是对昭君的博大的胸怀以及为国为民的民族气节的赞扬。 “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 ....”两句一强 一弱的对比 ,将高潮推向顶峰 ,让人不得不感到昭君博大的胸怀。 长达 7小节的尾句展现出全曲的最高音,使作品在高潮中结束,但听众仍沉醉其中,回味无穷,瞬间对王昭君的所为充满深深的敬意。 《昭君出塞》歌词分析 歌词是作品的眼睛,能直接准确的反映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对于演唱有者极其重要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民族声乐歌曲的处理首先都要先了解歌曲背景并能流利的朗读歌词。 作为演唱者,要学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用思想唱歌,用大脑唱歌、用真挚的情感唱歌,用心唱歌,要唱出作品的灵魂和色 彩。 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稳定的声乐基础和演唱技能,而且必须具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情感的能力,领悟歌曲的内涵,表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思想情感。 作品第一段“别家园,出雄关”体现出了王昭君不舍的离别之情以及虽伤感万千,但毕竟是作为公主,情感上却不能悲悲切切哭哭啼啼。 演唱者此时更应该体现出王昭君的大气。 “昭君琵琶马上弹”此处描写的意境是王昭君怀抱琵琶坐在马车上,想到要远离故土,再不能回来的伤痛之情。 而这个“弹”字,更需要带点哭腔,才能起到感染人的目的。 “女儿情,连胡汉”此句所要表现出的是 王昭君的心情逐渐宽广。 紧接着的“从此长城无烽烟,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这一句体现出王昭君热切的希望国家能够和平友好,不再有烽烟和战争。 作者将“从此长城无烽烟”这句词重复了两遍,所要表达的第二层意思是王昭君有着坚定的信心能够做到这一切。 紧接着的过门,由 9 慢板转为热烈奔放的快板,放佛让听众置身于当时的场景当中,感受到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欢迎王昭君以及他们粗犷豪爽的性格。 间奏一开始,热情浓烈的氛围渐渐淡化了王昭君的感伤,“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绕毡房,牛羊接蓝天 经过数日的颠簸,终于 到达匈奴,远远望去,边塞的“绿草”“毡房”“牛羊”“蓝天”等等大好的风光尽收眼底。 “胡笳迎远客,长袖舞翩跹,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 这时候我们应该看见淳朴好客的匈奴人民因为美丽的大汉公主远道而来而欣喜万分,拖曳着长长的袖子翩翩起舞的姑娘们,慈祥的阿妈捧着暖暖的奶茶,温暖着昭君的心,使她渐渐忘却了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而更多想到的是她更伟大的使命和人生追求。 作品经过四个小节的间奏,音乐情绪再度发生变化,“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炊烟夕阳里,黎民得平安 王昭君回首看着家乡因为没有战争使得人民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思及 此情,更加认为自己出塞和亲是明智之举,思乡之情慢慢淡薄,而要让汉匈和睦相处的决心更加坚定。 该段落的“黎明得平安”又重复了两次,显然两次重复的歌词要用不同的语气来处理,才能更加突出情绪的变化。 紧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啊”字,运用蒙古长调的素材,连用四个陈词“啊”与起伏的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