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PH 值) ~ ,氟化物一般为 ~ ,硫酸盐一般为~ ,硝酸盐氨一般为 ~ , 均未超过国定标准,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 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位于 某 区双湾镇和宁远堡镇。 双湾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52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万亩,撂荒地 万亩,其余 为沙荒地。 其中:三角城 村 项目区共有耕地总面积 9000 亩,其中 :中低产田 5963 亩 , 占总耕地面积的 %, 林地 385 亩。 宁远堡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 144 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万亩,撂荒地 万亩,其余为沙荒地。 下四分村项目区的总耕地面积 120xx 亩,其 第 二章 项目区概况 9 中:中低产田 7000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林地 695 亩。 整个项目区土地条件基本相似,土壤结构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黄板土、青胶泥土、盐化土等为辅。 耕地平整、地块大,便于机械化作业,土层厚度 80— 120c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障碍层埋藏深 度大于 80 厘米,沙壤土分布全村,通水透气,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2%。 其中:含磷 %,含氮 %,水碱含量 50ppm,速效磷 9 ppm,速效钾 9 ppm, PH 值为 ,耕层容重/ m,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中等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宜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既能保水、保肥,又能供水供肥。 坡度小于 3 度,土壤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潜力大。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为沙尘暴、干旱、干热风。 境内多西北大风,据统计, 1958 年以来的 40 多年中, 8 级以上的大风有 790 次,年均199 次 , 最多年份达 40 多次。 境 内 降水稀少,水资源分布不均。 干热风 多出现在 6 月中旬到 7 月中旬,常与干旱相伴 , 干热风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 , 年均发生 次。 社会经济 状况 人口及劳力 双湾镇地处 某 市区东部,辖 13 个行政村, 62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4766 户,总人口 22050 人。 农业人口 19157 人,农业劳动力12388 个。 项目区涉及的双湾镇三角城村共有 6 个村民小组, 275 第 二章 项目区概况 10 户,总人口 1109 人,劳动力 683 人,耕地总面积为 9000 亩,人均耕地面积达 亩。 宁远堡镇地处 某 市郊,辖 14 个行政村, 102 个社,总户数 7671户,总人口 27762 人。 农业人口 27512 人,农业劳动力 18011 个。 项目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地处城郊,现有 5 个村民小组 , 450 户,总人 口 1542 人 , 现有耕地 120xx亩 , 人均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39000 亩,其中 : 耕地 21000 亩,林草地 1075亩。 项目区土地状况较差 , 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平田整地形成的,限于当时机械水平,长期以来,两村耕地都比较零乱,地块与地块之间多存在荒芜和土丘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碱性化现象严重,现有耕地的利用程度低 ,广种薄收,长期处于中低产水平。 受资金短缺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地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规范化的土地治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小范围治理。 80%水利设施落后,机耕道路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 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 制约着 农 村 经济的 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 20xx 年 三角城 村 项目 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500 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4380亩,粮食作物总产达 1250 吨,平均单产 500 公斤; 20xx 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785 元。 20xx 年下四分 村 项目 区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0xx 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3300 亩,粮食作物总产达 1240 吨,平均单产 580 公 第 二章 项目区概况 11 斤; 20xx 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762 元。 地方 财政及农民收入 20xx 年 , 某 区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 ,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625 元,其中:宁远堡镇农业总产值达到 4745 万元,财政收入达 103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68 万元;双湾镇农业总收入达到 15950 万元,财政收入达 586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 5775 元。 项目涉及的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具有较好经济基础。 三角城村 20xx年共 有 344人从事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 %;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收入达 170万元,占总收入的 %。 同时,三角城村从 80 年代开始创办集体企业砖厂 3 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好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 下四分村 20xx 年底农业总产值 127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因此,从项目区的区、乡财政和农民的经济实力来看,该项目区的资金配套和自筹资金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目的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市、区分别成立了 “ 科教兴农 ” 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 科技局、科协等管理服 务组织;县 (区 )、乡 (镇 )还配备了科技副县 (区 )长、科技副乡 (镇 )长, 95%以上的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为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区、乡 (镇 )、村 4 级科技网络体系,形成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病害防治、专业技术研究会等 5 大服务体系。 某 区与省 第 二章 项目区概况 12 农科院以及 某 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院地合作关系 , 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长驻区内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 某 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定期受聘到 某 区讲课和现场传授指导 , 形成了较好农业科技氛围。 同时 ,项目区两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农民 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全区现拥有中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29 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42 人,保证了技术的及时推广,所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基础设施 水利工程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三角城 和下四分村 现有机井 80 眼,由于年久失修,水利配套工程不完善,其中 8 眼机井设备老化, 现投入使用的有 72 眼,20xx 年修复配套 10 眼,现仍有 62 眼机井需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配套。 大部分机井出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 单井效益低。 水利配套设施差, 项目区下四分村和 三角城村 现有中低产田, 没有一条可供水的渠道,长期靠土 水沟浇水,渗漏损失大, 灌水利用率较低, 灌溉困难,项目区水浇地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灌水费用。 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耕地地块零乱,缺少田间道路和机耕道路,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运输 , 从而加大了耕作成本。 土壤贫瘠,肥力不高,从而使农业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 项目区林地面积少,不能有 第 二章 项目区概况 13 效对农田进行保护,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 田间渠系不配套,水量损失较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交通路网没有形成,农机化程度不高。 只有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增施有机肥、化肥,不断改良土壤质地的情况下, 增产效果才明显。 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 13800 千瓦。 其中 :小型拖拉机 660 台,配套农机具 1800 台,农运机械 57 台,每个 镇 都有农机服务站和专职农机管理员。 交通与电力  交通通讯。 项目区双湾镇、宁远堡镇各村均进入市话程控网,信息传播十分便捷,交通发达, 村村通柏油路,对外交通便利,省道 212 线贯穿 下四分村项目区 , 下双公路和陈金公路可直通三角城村 项目区 , 距市区仅 14 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通讯线路覆盖 项目区 , 通讯 极为方便;不种因素是 项目区内有机耕道路数条,宽度不等,大都年 久失修,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 电力。 双湾镇建成东四沟、天生炕、三角城、三座 35 千伏 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 30600 千伏安,建成 35 千伏送电线路 61 公里, 6— l0 千伏配电线路 325 公里,低压线路 250 公里;宁远堡镇建成下四分、中牌两座 35 千伏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 15350 千伏安,建成 35 千伏送电线路 55 公里, 6— l0 千伏配电线路 188 公里,低压线路 276 公里,项目区农业用电完全有保证。 第 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4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规划区农业基 础设施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水利以及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较低。 规划区田间配套工程较落后,田间渠系的衬砌率不足 10%,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田间地块过大、平整度较差,灌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较大,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重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规划区田间道路、机电井设备等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种植结构较单 一 项目实施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种植业是本区农业支柱产业,但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较低。 主要原因是规划区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科学信息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活动盲目性较大,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 第 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规划区地处内陆河干旱区,干热风、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频繁,尤其是天牛侵害严重,导致大部分防护林干枯死亡,失去防护作用,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规划区现状农田防护林网防护率约 %,防护林网防护率较低,防护 能力较弱,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优质、特色农业发展不足 项目区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 , 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 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农作物种植中粮经比例不合理,产出少、效益低。 农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商品率相对较低。 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项目建设的 必要性: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农业 综合 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 新技术,对推动 项目 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项目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耕地零乱,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耗时费水,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防护林体系不完整,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现有机耕道路弯 第 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6 曲狭窄,路况差,影响了农机特别是大型机械的通行,大量土地长期维持 在 中低产 的 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 的 提升,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 科学规划 , 综合采取工程、农业、林业、科技等 措施,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中低产田的综合生产 能 力和抗御灾害的能力,提升 农产品品质 ,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好 的生态建设意义。 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进行 基本 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减弱风沙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植被和残茬覆盖,提高农田防风固沙能力,遏制 土荒漠化 的扩展,促使土地良性逆转,减少或减轻风沙危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 重要意义。 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平田整地 和 测土配 方施 肥等措施,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改变项目区普遍存在“三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肥”)。 可使项目区土壤结构 改善 ,保水保肥性能增强,增强土 地 生产后劲,提高 粮食生产能力,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项目 区农民收入比全区农民收入提高 10% — 第 三章 项目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7 20%,辐射带农民收入提高 10% — 20%, 将 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的 可行性 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保障 项目区内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