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分布特征、人群分布特征和时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进一步 确定高危人群,采取分级分类的干预措施, 提高预防策略模式的效价比。 另外,个别监测点资料的质量不高,有待于从运转机制和技术操作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完善监测系统的工作,提高监测资料质量水平。 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3 第一章 概 述 中国疾病监测报告是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结果的报告。 一、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简介 疾病监测是为了制订和修改计划以及评价公共卫生活动,连续系统地搜集、分析和解释有关公共卫生资料,并及时地把结果分发给需要知道这些结果的人,使之用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 人群健康状态的一项公共卫生活动。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简称 DSP,是为此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综合监测系统。 疾病监测系统从建立方式到一系列制度的制订,保证了监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敏感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1.建立方式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是通过多阶段分层系统整群抽样(各层按层大小,即人口数抽取观察单位数)形成的分布在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 145 个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系统。 其抽样原则是:( 1)保证样本中不同卫生状况地区人口与全国类似;( 2)保证地理分布的均衡性。 通过社会经济背景资料、 人口结构和居民健康状况等指标,验证了该样本的代表性。 2.组织构架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是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全国性的疾病监测系统,各省卫生防疫站负责对本省所在的监测点进行技术指导、管理和协调,监测点所在县卫生防疫站组织乡、村级卫生人员具体实施。 3.规章制度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通过例会制度,疑难个案核查制度,出生、死亡、传染病的月、年报报告及反馈制度,资料审核制度,漏报调查制度,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监测点考核和评分制度,以及数据利用的有关规定,保证监 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4.工作内容 ( 1)在监测人群中长期、连续收集基本卫生资料。 包括出生、死亡(含死因)、法定和监测传染病的发生和暴发等资料,分析、解释监测结果,以月报和年报形式反馈给各级卫生行政和专业工作人员。 ( 2)为评价卫生策略和控制措施的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 3)为了完成上述工作,使用统一的工作程序,标准化的报告卡、册,统一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标准的数据库,分别有人口、出生、死亡和传染病发病资料库。 并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 二、 1997 年全国疾病 监测系统的监测工作 1.常规监测工作 常规收集 1997 年人口、出生、死亡和传染病发病及暴发资料。 分析和解释这些资料。 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4 出版月报 12 期和年报 1 集。 2.浙江、河北、上海、江苏、山东和广西开始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的试报告。 3.在全系统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吸烟与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 4.在监测系统完成了自杀原因与防治研究的预试验。 5.在监测系统进行了青少年吸烟与成年人戒烟的研究。 三、 1997 年年报内容 1997 年年报包括以 下内容: 1.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2.人口学监测结果。 3.死因监测结果。 4.传染病发病和暴发监测结果。 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5 第二章 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 一、概述 1997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所收集的资料,来自于全国 145个监测点,这 145个监测点分布在全国 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监测人口为 1000多万,由于中国疾病监测系统是通过多阶段分层系统整群抽样所产生的,所以它所收集的资料是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用来推断全国的情况,这一结论将在第三章有所论述。 1997年全 国疾病监测系统所收集的基本资料与往年基本一样,它们是: 1.人口学资料( 各监测点的分年龄、分性别的人口数)。 2.出生个案资料。 3.死亡个案资料。 4.监测点甲、乙、丙类 35种法定和监测报告传染病,分年龄、分性别、分职业的的年的报告发病、死亡资料。 5.监测点甲、乙、丙类 35种法定和监测报告传染病月报告发病、死亡资料。 与往年不同的是自 1996年起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关于传染病报告的新规定,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传染病报告,按照人群的现住址进行报告,这样监测系统报告的传染病数 据将包括常住人群和非常住人群这两部分人群的传染病疫情,所以整个监测系统的疫情处理也将有所变化,这一点在第五章有详细描述。 二、总体评价 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包括人口学资料、出生资料、死亡资料 (含死因 ) 和传染病资料进行的评价,对 1997年监测数据质量总的评价是,监测资料的总体质量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资料本身准确、可信,质量稳定,并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所的出的结论可以为各有关决策及研究机构所采用,但具体来说监测系统各类资料的质量不尽相同,对 1997年各类资料的总体评价如下: 1. 使用联合国综合指 数对监测系统人口学资料进行测定,自 1991年以来监测系统人 口学的联合国综合指数一直稳定在 1517之间, 1997年的联合国综合指数为 ,这表明监测系统的人口资料的质量稳定、可信。 2. 使用出生率和出生性别比指标对监测系统的出生资料进行检测,出生资料的报告出 生率为 ‟,略低于去年,出生性别为 ,从以前的情况看,监测系统自 91年以来的报告出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其它资料相比监测系统的出生率(较普查资料)明显偏低,而出生性别比仍然偏高,总的来说监测系统的出生资料还明显的存在漏报,共有12个监 测点的报告出生率低于 5‟,占监测点总数的 9%, 16个监测点的出生性别比大于,占监测点总数的 11%。 3. 1997年监测系统的报告死亡率和婴儿报告死亡率均低于以往的平均水平,但均属于 正常波动,报告死亡率为 / 10万,婴儿报告死亡率为 ‟,监测系统以往各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6 年总的报告死亡率是比较稳定的,今年也是如此,而婴儿报告死亡率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如此, 1997年依然有 3个监测点的报告死亡率低于 200/10万,有 14个监测点的婴儿报告死亡率为零。 4. 未明死因的例数占总死亡数的为 %,在规定的指标范 围内,未明原因死亡的比 例超过 10%的监测点共有 2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 16%。 三、数据质量评定指标及其评价标准 为了使监测资料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对监测资料的质量应进行评价。 监测系统于1993年建立了一整套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1997年仍将沿用以前的方法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价。 通过报告数据自身的固有规律和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 采用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评价,以及和模型寿命表的比较。 通过以“捕捉 标记 再捕捉”的原理设计的漏报调查方案,对每一个监测点的出生、死 亡和传染病的发病报告数据进行直接核查,进行校正。 1.采用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评价 对该方法的讨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了解评价数据质量合格的标准。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两部分组成 (1) 工作指标:判断数据报告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及时率 数据按时报告的百分比要求≥ 95% 监测单位报告率 监测单位报告数据占应报告数据单位的百分比要求≥ 95% 填卡完整率 卡片中填写项占应填写项的百分比要求≥ 95% 填卡正确率 卡片中 填写各项无逻辑错误项占总填写项的百分比要求≥ 95% 录入正确率 各项录入数据与原始卡片相符占总数据项的百分比要求≥ 95% 其中填卡完整率、填卡正确率和录入正确率由县和省防疫站有关人员进行测定。 全国疾病监测中心常规数据质量检查时一般未使用。 (2) 效果指标: 判断数据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联合国综和指数:根据年龄间人口的离均差和男女性人口的离差 , 来判断不同年龄性别人口的错计和漏计。 这里测定的是“净误差”。 计算公式: 联合国综和指数 = 3性别比相继组之差绝对值 的平均值 + 男性离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 女性离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判断标准:小于 20为可用, 2040之间为基本可用,大于 40则不可用; 婴儿死亡率、出生率、儿童死亡率、零岁组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上各指标数值应在全国平均水平+/- 2个标准差内,如果不是,则应当有符合逻 辑的解释。 未明原因疾病死亡个案数占总报告死亡个案病例数的比例:死亡卡中死因诊断为不详数占总死亡卡数的百分比。 要求一般应小于 10%。 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7 诊断正确率:指死亡 卡中死因诊断正确数占总死亡卡数的百分比。 死因诊断正确率(应在 80%以上)。 限于条件监测系统目前还未系统地对死因诊断的正确性进行广泛的评价。 一般采用“ 话语尸体解剖”的方式对死因诊断进行核查。 运用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时地察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所发生的传染病。 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变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出现异常,应有符合逻辑的解释。 对常规数据质量的以上指标进行检测,是每年判断数据质量的依据。 2.通过漏报调查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这是通过使用另一独立来源的数据来评价 监测数据报告完整性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对监测系统的出生、死亡和传染病发病报告的完整性进行评价。 在系统中,习惯称漏报调查。 对于该方法的合理性的论证,敏感性以及对不同数据的估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均有多篇论文讨论。 该方法的原理列在 1995年年报的专栏。 使用漏报率作为对报告完整性的评价指标。 漏报率的定义:未报告数据 (出生 , 死亡和传染病发病 )占实际数据的百分比。 通常由专门组织的漏报调查获得,本系统采用该方法对报告完整性进行估计。 目前监测系统每三年在每个监测点进行一次漏报调查。 操作程序见“疾病监测──方法与应用”。 四、 1997 年资料报告完整性和及时性的情况 1.传染病疫情月报数据 按照数据报告要求,全国各疾病监测点应于本月 11日上午 11时前,将上月的传染病报告发病和死亡数据报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全国疾病监测室。 1997年每月平均有 135个监测点按时报告了数据,报告及时率为 94%,每个月的平均报告率为 98%,全年未能及时报告数据五次以上的点共有三个。 它们是 152 152 1712,各月未报告疫情的监测点见下表: 表 21 1997 年全国疾 病监测系统未报告传染病疫情月报的监测点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未 报 告 疫 情 的 监 测 点 0423 1524 1712 2512 2523 0221 0612 1123 1524 1712 1524 1712 1321 1524 1712 1524 1527 1712 0623 1524 1712 1523 1524 1712 1523 1524 0622 1523 1524 2611 1523 1524 1523 1524 0722 1021 1523 1524 1528 2.年报数据 监测系统的年报数据的报告是分两阶段进行报告 1997 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 8 ( 1)传染病年报:按照数据报告要求,应于次年 1月 30日前将上一年的各监测点的 传染病数据软盘和传染病年报表一起报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全国疾病监测室,1997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共有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143个监测点完成了 1997年年 度传染病疫情报告。 缺报 2个点,报告率为 99%,按照每年的规定报告时间 1月底计算,及时报告率为 90%。 ( 2)出生、死亡和人口数据:按照数据 报告要求,应于次年 3月 30日前将上一年的 各监测点的出生、死亡和人口学资料数据以软盘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形式,报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全国疾病监测中心。 出生资料共有 3个监测点缺报,它们是:天津市 0222,黑龙江省 081 0822(只知道总数)等 3个监测点。 报告完整率为 98% 死亡资料共有 1个监测点缺报,天津市 0222 监测点。 报告完整率为 99%。 人口资料共有 130个监测点报告数据,有 10%的监测点未能报告数据。 五、质量评价 1.有关质量评价体系的数据,分别列在表 22和表 2。1997年中国疾病监测年报(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2020 年结束 , 宋木文 , 新华月报 , 2020, 6, 102104 数学论文的电子出版 , 史俊平 , 科学 , 2020, 54( 3) , 5558 生命科学时代的难题 访《生命科学史》译者李难 , 本 刊 , 科学时报 , 2020 年 6 月 14 日 一部书稿的十年流浪史 《发明发现事典》改为《二十世纪发明发现》 , 本 刊 , 科学时报 , 2020 年 6 月 7 日
输出结果是 A)ABCD B)A C)E D)ABCDE B D BCDE C C CDE D B DE E A E (40)有以下程序 main() {int x,i。 for(i=1。 i《 =50。 i) {x=i。 if(x%2==0) if(x%3==0) if(x%7==0) printf(“%d,i); ” } } 输出结果是 A)28 B)27 C)42 D)41
点】 1997- 1998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有的考生在复习时,只是关注了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却没有注意十五大修改党章的具体内容,所以,不能准确地按题意予以回答。 这就提醒考生在复习时事政治时:第一,掌握某一重大事件的具体内容;第二,注意重大事件的意义。 22 (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 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订货单位: 大港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产品名称 规格 供货时间 工程名称 PS1 恒电位仪 50A/50V PS1 恒电位仪 60A/30V PS1 恒电位仪 75A/75V PS1 恒电位仪 100A/40V PS1 恒电位仪 250A/50V PS1 恒电位仪 150A/100V PS1 恒电位仪 150A/150V PS1 恒电位仪 250A/150V PS1 恒电位仪 400A/100V
雷白杆菌肺炎 D.绿脓杆菌肺炎 E.肺炎球菌肺炎 63.有关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潜伏期约 1~ 3 周,起病缓慢 B.头痛显著 C.咳嗽不重,初为干咳,以后咳大量粘痰 D.发热退完后咳嗽可继续存在 E.胸膜累及 时,可有胸膜摩擦音或胸水体征 64.关于气胸的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气胸量< 20%,症状轻微,不需排气 B.如肺萎陷时间长,宜用高负压排气
白智才 男 长春市五十中 130021 张维超 男 扶余县三岔河一中 131200 骆维超 男 扶余县三岔河一中 131200 毕永志 男 白城地区万宝煤矿二中 137000 刘景英 女 长春白求恩医大地方病研究所 130021 南 淑 女 长春铁北化工医药技校 130000 倪昭华 女 长春应用化学所人事处 130022 苏喜文 男 农安县农安镇二中 130200 周荣来 男 农安县哈拉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