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A.现代认知心理学认 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2. C.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13. A.消退说是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 14. c.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活动律。 15. B.程序性知识,需要发出行为指令,激活速度较快,提取不需有意识搜寻,因此,只有通过观察行为测量才是正确的。 16. D.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 产生的学习称为 并列结合学习。 17. D.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18. c.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下位学习。 19. B.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上位学习。 20. A.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强度律。 21. A.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因为学生是通过对“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 二、填空题 1.信息 组织 2.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3.感念命题 4.陈述性 5.程序性 6.符号学习命题学习 7.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8.心智技能 认知策略 9.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应用 10.直观概括 11.实物直观言语直观 12.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3.瞬时记忆长时记忆 14.先快后慢 15.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16.正例或肯定例证 17.变式 18.组块 19.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20.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21.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三、简答题 1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 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②作好观察的充分准备,制定观察计划,这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③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养成做观察记录或报告的习惯。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2.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著名的遗忘规律一一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先快后慢 )。 3.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 (2)课题的性质。 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 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 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 (3)智力活动方式。 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 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 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 4.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 直观和模象直观。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 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 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20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A.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或名次 )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常模参照评价。 9. B.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效度。 10. D.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区分度。 11. A.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信度。 12. A.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
里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 6. D.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 20 世纪 20 年代首创。 7. D.见学习精要中心理评估的含义。 8. C.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试,包括调节和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9. A.见学习精要中对行为塑造法的解释。 10. D.见学习精要中对示范法的解释。 11. B.首创系统脱敏法的是沃尔帕,此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 二
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 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 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 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
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学习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则是一种学习策略。 10. c.见学习精要第二节,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 11. A.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 解。 12. B.见学习精要中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故属于原型启发。 3. C.见学习精要中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检验假设。 4. D.与有结构问题相反,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无结构问题。 5. c.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为启发式方法。 6. B.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7.
形成。 (3)学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3.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是: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 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