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许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以许昌城郊和长葛南北连线为中轴线,从长葛向西、东方向延伸,西连禹州北西部浅山区、东接鄢陵东南部,形成平面伞状畜牧业发展绿色产业带,重 点发展猪、鸡两大产业,推动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向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第十章 推进农业科技化 发挥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完善农业园区规划的“一园九区”项目 17 建设,采用现代工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新型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 地。 到 2020 年,基本建成符合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 第十一章 加快农业产业化 鼓励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将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循环经济建设、旅游休闲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形成中原城市群农业产业化基地示范区。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贮藏、运销业,继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 加大对众品食业、山花实业、湖雪面粉、华龙公司、北方花卉、群发蔬菜等 20 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长远战略规划、技术创新、经营创新以及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尽 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快发展优质小麦、大豆、红薯、生猪、蔬菜、中药材、棉花、烟叶、食用菌、蜂产品、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拓展农产品订单交易和网上交易。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效潜力,引导农民 从事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18 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打破城乡界限,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以提高农民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双管齐下,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发展劳务经济的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不断完善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输出转移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逐步推行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探索在输入地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不断完善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 、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保障、权益维护、跟踪服务、回归创业等方面的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十三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利用水资源,积极推进节水灌溉技术, 2020 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260 万亩。 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饮用水质的安全,解决好农村 50 万人安全饮水和重点小城镇的供水问题。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 加大农村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所有行政村和人口较多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乡道村道达到四级以上 标准,所有行政村通客车。 加强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积极推进农村节能省地抗震型住宅建设。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各级财政逐年增加老区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基本解决老区 万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逐步发展规 19 模经营。 深化农村税费体制、农产品购销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不 断深化农村党建“十百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努力营造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十四章 搞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遵循“统一规划、党政主导、产业支撑、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农民拥护”的原则,以新农村示范区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施“五型”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 突出抓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在许昌至长葛 87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按照“双城一体、组团发展、带状布局、生态支撑”的总体规划要求,以“一轴、二区、两带、三园”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建设;以三个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强化村庄改造。 逐步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新型城乡一体化新农村示范区。 在新农村示范区以外的区域,以国道、省道沿线和水源地河道沿线及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乡镇所在地为重点,把扎实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党建 “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点带面,典型 引路,通过示范带动,走具有地方特色的强乡、强村、富民之路。 20 专栏 4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指标 单位 2020 年实际 2020 年目标 花木面积 万亩 51 80100 中药材面积 万亩 35 50 无公害蔬菜面积 万亩 50 畜牧业增加值 亿元 62 转移农村人口 万人 32 100 旱涝保收面积 万亩 293 313 新农村示范点 个 0 27 新农村示范区 新农村示范区范围。 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许昌北环路以北、长葛南外环以南的区域,面积 87 平方公里,涉及长葛市、许昌县、魏都区的 7 个乡(镇、办)、 61 个行政村、 11 万人、 13 万亩土地。 一轴。 许昌至长葛城际通道。 二区。 平方公里许昌县新城区、长葛市新城区。 三园。 长葛市机场 5000 亩生态园,融进音乐始祖葛天氏文化内容;许昌县尚集镇周庄附近 5000 亩生态园,融进三国曹魏和华佗中医药疗养旅游文化内容;魏都区高桥营王庄附近 1000 亩生态园,融进四季采摘生态游乐内容。 两带。 清 潩 河 14 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曹操饮马河 17 公里林水一体景观带。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安全饮水。 解决 50 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水利建设。 主要防洪河道的防洪标准建设达到 20 年一遇,平原河道除涝标准达到 5 年一遇。 沼气建设。 解决 20 万户农民家用燃气。 农村公路建设。 新改建和建设农村公路 3000 公里。 农业扶贫开发。 完成 5 万亩土地开发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 万贫困农民的脱贫问题。 退耕还林和平原绿化工程。 完成退耕还林 5124 公顷,高标准农田林网 133333 公顷,林网控制率达到 95%以上。 三个工业 园区。 5 平方公里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 7 平方公里许昌县尚集民营工业园和 平方公里长葛市民营工业物流园。 21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打造人文许昌为目标,加快“五个发展”:即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充分发展。 把许昌建设成 为中部地区最适宜人们工作、生活、旅游、休闲的人文城市。 第十五章 大力发展旅游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步伐,强化宣传促销力度,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立旅游资源保护机制。 建设以三国曹魏文化和钧瓷文化为核心,以生态花卉文化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人文许昌。 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 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自然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为重点,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步伐。 结合新农村建设、带状城市建设和旅游名城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建设魏都风情区、曹魏三国园、灞陵桥等景区景点,打造三国曹魏文化龙头品牌;开发建设“一城”(钧瓷陶艺博览城)、“一镇”(钧都神垕古镇)等重点项目,打造钧瓷文化旅游品牌; 开发建设鄢陵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葛天音乐生态园,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进一步完善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瑞贝卡公司、许昌卷烟总厂工业旅游示范点,提升规范许昌特色工业旅游。 强化旅游品牌宣传促销力度。 整合各方资源,增加宣传投入。 22 强化城市旅游形象和理念,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推介。 搞好曹魏文化研讨会暨曹魏文化节、中国钧瓷文化节、中原花卉苗木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等活动的策划,开拓观光、休闲、商务三大市场。 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办许昌旅游咨询网和旅游政务网,提升许昌形象,扩大许昌影响。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旅游硬件建设,完善市区旅游配套设施。 提倡“诚信服务”、“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努力把市区建设成为旅游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加快旅游软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设诚信许昌、人文许昌。 创新产业运行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发展机制,创新旅游产业经营机制,对旅游的各类景观及其相关延伸资本进行重组、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投资、扩大增量,加快我市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加快发展旅游住宿餐饮业,合 理布局星级宾馆,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丰富旅游文化生活内涵。 第十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在中原城市群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广泛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 依托东城区,重点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扶持发展万里集团、河南冷王、众品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取万里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挂牌上市。 积极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重点建设粮食、花木、中药材、蔬 菜等一批专业市场。 23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以鄢陵花博会、禹州药交会和长葛农机产品交易会为平台,全力打造会展经济,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 到 2020年,培育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10 家以上,引进 25家国内外著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许昌,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物 流网络体系,把许昌建设成为豫中南区域性商贸物流枢纽。 第十七章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和宜居优势,积极发展适应各种消费群体居住的高、中、低档次的住宅,吸引周边地区经济向许昌聚集。 支持恒达、金石达、鼎鑫等一批大型骨干房地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房地产企业规模和实力。 调整房地产业政策,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降低成本,扩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结构,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 建立和完善住房二级市场,培育形成房屋租赁市场。 加快发展装饰装修 服务,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积极推行业主委员会制度,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 建立房地产预警机制,提高房地产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 度。 第十八章 快速发展金融与保险业 建设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 加快金融开放步伐,成立许昌市商业银行,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争取 2— 3 家国内外股份制金融机构入住我市。 鼓励大型企业向财团化发展。 积极发展票据、拆借、债券等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 加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 24 社等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增强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 加快保险业发展,提高新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培育保险中介市场,全面提 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 第十九章 努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网络化经营、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现城市人文精神。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需要出发,健全社区组织,壮大社区服务企业,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企业。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积极扩大居民消费服务,推动家政服务、 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 积极推进信息化 实施“三促 进工程”,即: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技专栏 5 服务业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及连锁系统。 重点推进许昌万里物流园区、上海商贸城、河南冷王物流园、长葛钢材铝型材批发交易市场、河南众品食业低温物流与连锁系统、鄢陵 北国之春花木交易市场、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河南骆驼集团童装店等一批现代物流及连锁经营项目建设。 旅游业。 以曹魏故都、宜居花城、钧瓷古镇三大品牌为核心,重点推进曹魏三国园、魏都风情区、灞陵桥景区、建安生态公园、钧瓷陶艺博览城、 钧都神垕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