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谈感应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理。 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 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 一闻邪说,遂极力依此,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 《三编卷三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必须令彼熟读感应篇,阴骘文,以为前途之导。 即二女亦当读之,以期藉此自修并以化人。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实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 又须令儿子多看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统纪,及有益身心之善书。 《三编卷一 复神晓园居士书》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尽母职之所致也。 母若贤,一则秉其气性,二则观其作为,此系以身立教者。 次则教以为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 又须切切实实示以因果报应。 迨读书时,先将感应篇阴骘文令其熟读。 毕生每日须念三五遍。 再与讲其大义,则如镕金入于好模中,决无不成好器者。 此母教为治平之根本也。 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战争现象。 以致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 光不须为小儿说法,且为汝夫妇说教小儿法,则小儿自可仿效仪型,克成正器矣。 《三编卷一 复李慰农居士书五》 三、感应篇之功用 令人深信因果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 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皆因果之说也。 至于佛法,则更为彰著。 前究过去,后明未来。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 吉凶 祸福,皆由感召。 人虽至愚,决不至幸灾乐祸,避吉趋凶。 惜无殷鉴,每致所作反乎所求。 此忧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应篇直讲为急务也。 《三编卷四 感应篇直讲题辞》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孔子之赞周易也。 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 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 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用,以也。 极,穷困苦荼也。 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 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 孔子箕 子此二语,最为明显。 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 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 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 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兢兢业业,恐惧修省。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 由玆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 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 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 凡入圣。 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 彻证自心,成菩提道。 咸皆不出因果之外。 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且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 又神已散矣,令谁受生。 破斥因果,令人无所畏惧,无所希求。 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 以善恶均无因果,尧桀同归于尽。 无远大志向者,谁肯孳孳为善,兢兢戒恶,以求身后之虚名乎。 破斥因果轮回,误认格物致知。 徒以诚意正心,尽谊尽分,为觉世牖民,明道致治之法。 而不知以格自 心私欲之物,致自心本具正知,示前生现世,现生后世,因果报应为敦督。 何异决隄而冀水不横流,废食而冀民不饿死,何可得乎。 幸人各具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心。 不幸而教之不得其法。 则不免为乡人为众生,莫能返本还原也。 永嘉周群铮自幼至弱冠后,不知因果,已成罔念作狂之势。 自民国初从乡先哲及善知识闻佛法,知因果,冀为克念作圣之徒。 不禁自愍愍他,自伤伤他,以见闻确切之因果事迹,录成一帙,名曰因果实证。 将欲排印,以期人各知因识果,超凡入圣,祈为序引。 遂书此以明其大致云。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 《三编卷三 因果实证序》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 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 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舆万人敌。 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 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 否则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