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系数,丰富农产品种类,扩大名牌、绿色农产品供应,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需求,扩展汕头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容量。 鼓励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和城镇社区服务为主业的民营企业, “ 扶优、扶强、扶大 ” 市场带动型、加工带动型、科技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水平。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良种良法为途径、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培育农业品牌,推广连锁经营,促进区域间土 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互补,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 强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推进以汕头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学园为龙头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及产品加工业的渗透。 大力开发海洋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技术创新,合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海洋资源,鼓励、引导涉海行业和外资参与海洋资源产业化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49 页 开发进程。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和滨海工业、滨海旅游业,积极开发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突出海洋综合开发和管理两个重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提升区域品牌集聚辐射功能发挥 “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 的综合优势,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体系上水平为导向,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相衔接,规划建设若干符合国家政策和城乡规划的产业园区,引导、推动产业资本有序地向各级、各类园区集聚,形成专业化、多类型产业集群,增强园区集聚资本功能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做强做大 “ 中国玩具礼品城 ” 、 “ 中国工艺毛衫名城 ” 、 “ 中国内衣名镇 ” 、 “ 中国名家居服装名镇 ” 、 “ 中 国针织名镇 ” 等区域性品牌,积极创建 “ 国家印刷包装名城 ” 和 “ 国家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 ,加快发展 “ 十大园区 ” :汕头高新区、保税区、南区石化工业区、金平与龙湖民营科技工业园、澄海岭海工业园、濠江南山湾工业园、潮阳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潮南工业经济带、南澳生态示范区、汕头电子废弃物拆解利用园区。 形成以市属园区为龙头,区属园区为骨干,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产品流、商流、人流良性互动、高效集聚的区域品牌经济新格局。 (二)提升城市化水平,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着力构筑以汕头经 济特区为龙头,空间形态与功能分工合理的沿海城市群。 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培育和发展城市综合服务体系,营造有效促进人口及生产要素高效集聚,区域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发展环境。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49 页 构建协调有序的海湾型城镇体系 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区域性交通、能源、环保基础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 按东西扩延、南北对称、中心带动、区域协调的要求,构建 “ 一市两城三带四组团 ” 的城市格局。 高起点规划建设澄海、潮阳、潮南区治所在地和南澳县城,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镇。 形成 以汕头湾南北两城为中心,澄海、潮阳、潮南区治所在地为副中心,南澳为前沿,三条城市经济带为纽带、一批中心城镇为骨干,各规模等级城镇为基础,完善的网络化交通干线为依托,等级有序、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市域城镇体系。 强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 加大中心城区南北两城的规划建设力度,精心构筑融山、水、桥、现代化城市景观于一体的环汕头湾城市核心带,依法有序推进以海滨路西延工程和小公园保护性改造工程为重点的旧城区改造,规范 “ 城中村 ” 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新东区、南区和西区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产业配套,提升和 发挥中心城区对全市、粤东、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建成 “ 韩江、榕江、练江 ”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心。 中心城区北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先进工业,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会展、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和休闲等服务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环保产品、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和社区服务业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49 页 全面提升经济金融中心、商务贸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和对外开放中心功能。 中心城区南区: 重点发展港口运输和能源、石油化工等为主体的临港工业,大型仓储、物流业,海滨旅游及体育休闲、教育产业及现代农业,加快形成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和临港产业基地。 大力构筑 “ 三大经济带 ”。 城市东部经济带:沿海滨路东延、跨新津河口延伸至莱芜,近期重点规划建成高标准的防洪大堤、高水平的市政大道和亮丽的生态城市景观带,中远期建成城市中央商务区和物流商贸中心,并通过南澳跨海大桥连通南澳主岛,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增添城市景观魅力。 临港工业经济带:东起广澳港、沿深汕高速公路至潮南陇田,规划区域包括南区石化工业区、潮阳经济技 术开发区和潮南工业经济带,发展以临港工业、海洋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带。 绿色生态经济带:从南滨路西延包括榕江南岸和牛田洋湿地西侧区域。 立足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主要发展观光农业、生物制药、环保产业、都市生态旅游等,打造生态经济廊道,呼应汕头大学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着力塑造四大城市组团。 按照城市副中心和片区发展龙头的定位,重点加快澄海、潮阳、潮南三个区治所在地和南澳县城的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和路网、电网、信息网改造,加强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经济集约发展,全面提升四大城 市组团作为中心城区 “ 辅城 ” 的服务功能,增强带动各片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导作用。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49 页 澄海:增创 “ 中国玩具礼品城 ” 、 “ 中国工艺毛衫名城 ” 品牌优势,强化澄城城市商业次中心和特色产业生产资料物流中心功能,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的玩具礼品、工艺毛衫生产基地和产品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华侨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产业。 潮阳: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生产基地和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加工、利用产业基地。 重点建设谷饶 “ 中国针织内衣名镇 ”和莲花峰-灵山寺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 潮南: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精细化 工、电子元件、文具用品等特色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 做大做强峡山、两英、陈店等“ 区域品牌 ” 经济,综合开发仙城半天佛-雷岭温泉-红场红色旅游观光带。 南澳:充分运用海岛开发试验区政策、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海岛旅游业、清洁能源产业和生态农业,加强港口规划建设,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加快创建 “ 全国生态示范区 ” 、 “AAAA 级旅游区 ”和国家一类口岸的综合功能开发。 加快中心镇建设与发展。 按照小城市的规模、功能,加快关埠、谷饶、和平、两英、陈店、陇田、莲下、东里、隆都等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促进二、三 产业向中心镇区集聚,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效率。 贯彻落实省、市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完善城镇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强化中心镇的功能,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49 页 加强主体功能区控制。 根据市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功能区定位,依法规范区域开发秩序,落实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 中心城区和澄海、潮阳、潮南城区及南澳县城绝大部分地方开发密度较高,其发 展受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十分明显。 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严格限制发展低水平、多占地、有污染产业,科学规划人口、经济与自然的空间比例,合理划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网络、绿色空间和待开发的保留地区。 ● 重点开发区域。 “ 三大经济带 ”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中心镇具备较强的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塑造,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区。 ● 禁止开发区域。 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等保护区以 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差,要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 适度开发区域。 介于重点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之间的其余区域,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适当控制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规模。 积极引导区域内人口自愿、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构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平台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49 页 构建以大港口为核心的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 发挥亚太地缘门户优势,依托大港口,打开大通道,发展大流通,积极拓展粤东及闽粤赣经济协作区、京九铁路与沿海铁路沿线等港口经济腹地,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 “ 泛珠三角 ” 区域合作体系,增强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的综合功能。 加强主枢纽港建设,调整优化码头布局结构,港口设施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枢纽港进港航道基本适应到港船舶大型化。 积极推进厦深沿海铁路建设,努力把汕头建成 “ 北京 龙川 汕头 ” 铁路出海口和国家东南沿海铁路通道的重要节点。 加强与周边市协作,加快规划建设汕头 普宁、惠来 潮南 潮阳 揭东高速公路,形成以汕头为主枢纽的粤东高速公路网,构筑以 “ 二纵三环八 射 ” 为主骨架的公路网络,以汕头经济特区为中心呈扇形分层次向外辐射,形成以高、快速路为骨架,外连粤东主要城市,内沟通城市中心区、周边区县、港口、机场、大型工业园区的公路网络。 加快发展市域公共交通网络,规划城际轻轨干线。 积极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功能配套、设施先进、运作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能源设施。 争取华能海门电厂尽早开工建设和中海油 LNG 接收站在汕头落户。 积极发展风能发电,加快南澳风力发电项目配套的风能过海送出电缆工程的规划建设 ;加快规划建设潮南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市域 220 千伏、 110 千伏输变电网及 10 千伏以下城乡配电网改造,形成安全、高效的供、配电网络。 中 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