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39)-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面,鼓励、促进民营企业从模仿创新模式向合作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升级。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制定促进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着力点,依托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工业园区和制定产业政策。 在战略执行中,一是促进相关企业的集中,形成空间集聚;二是打破企业一体化发展的程式,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三是形成特色产业,巩固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大连市民营经济发展中,要实施既向国际市场开放又向国内市场开放的‚双向开放‛战略,将生产的本 地化与营销的全国化、全球化结合,将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外力结合,增强对国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密切大连市民营经济与国内外的产业联系,加强与外界的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在实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同时,利用大连工业经济调整的机遇,积极推进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集中力量做好产业竞争力研究并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消化吸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类型。 与产业集群战略相结合,发挥民营经济规模较小、机制灵活的特点,深度挖掘本地特色的自然资 源、工艺技艺、产业基础,进行明确的、有特色的、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使民营企业向‚精、专、特、外、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42 页 将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发展同区域品牌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有机结合,加大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维护。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生产加工、 OEM 的基础上,注册自有商标,培育产品品牌。 鼓励已取得各级知名商标、品牌称号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以品牌为核心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品牌知名度。 从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和人才服务等方面有效实施人才开发战略,重点加快有创新思想的企业家 、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造就一批管理营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先进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建立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制定各类人才系统培训计划。 积极宣传大连整体形象和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向大连民营企业集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民营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力度。 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和办理环节,完善人事代理服务体系,促进专业人事代理公司的发展。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民营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民 营企业的发展质量。 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装备制造、软件外包、生物制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家具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优势产业领域,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外向型民营企业集团;在水产品、水果、畜禽养殖等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推进规模优势和知名品牌的建设,使民营经济成为大连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 发展总量及增长速度 到 2020 年,民营经济的营业收入将达到 8600 亿元,年 均增长18%;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预计可达 2560 亿元,年均增长 16%。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42 页 —— 民营经济纳税目标 到 2020 年,民营经济实缴税金预计可达 2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17%。 —— 从业人员 到 2020 年,预计民营经济从业人数可达 235 万人,年均增加 10万人。 —— 企业总量、投资增长目标 到 2020 年,民营经济的业户单位预计可达到 35 万户,其中私营企业 15 万户,规模以上私营企业 4000 户以上。 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 400 多户 ,年营业收入 10 亿元以上 30 多户。 到 2020年,培育和发展 10 个集聚效应突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年 营业收入力争突破 2500 亿元。 到 2020 年,民营经济的 5 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预计达到 4500 亿元,年均递增 25%。 2020年民营经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 1340 亿元。 —— 品牌与技术创新指标 ‚十一五‛期间,在提升现有 5 个中国驰名商标影响力的同时,在化工、制药、机械制造、水果、海珍品等领域加大培育中国驰名商标的力度,使民营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 15 个以上。 至2020 年,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增加值将达到 1000 亿元左右,占民营全部增加值的 30%左右。 —— 出口创汇目标 到 2020 年,民营经济出口创汇将达到 50 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 15%。 —— 各类融资担保机构 ‚十一五‛期间,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 70 户以上,注册资本 45亿元以上,融资担保余额 200 亿元以上。 —— 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 创办各类社会化民营经济服务机构,至 2020 年,全市创业辅导基地总数将达到 20 个,创业培训辅导人次累计达到 10 万人以上。 专栏 2 ‚十一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42 页 指标名称 2020 年 2020 年年均增长 民营经济营业收入(亿元) 3792860018% 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亿元) 1218256016% 民营经济生产性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439134025% 民营经济出口创汇(亿美元) 23 45015% 实缴税金(亿元) 93 920207% 从业人数(万人) 185235 民营经济业户单位(万户) 30 735 中国驰名商标总数(个) 515 融资担保机构数(户) 70 创业辅导基地(个) 20 创业培训辅导人次(万人) 10 注:由于从业人数、业户单位以及驰名商标数、融资担保机构、创业辅导基地、培训辅导人次等指标的年均增长指标其现实意义不大,因此不计算年均增长指标。 三、‚十一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战略任务 (一)以科技进步和 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 实施以构建‚创新型城市‛为导向,强化‚港航立市、产业兴市、科教强市、富民惠市‛的发展战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潮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全面升级,全面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作为全市经济发展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打造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率先基本实现民营经济的信息化 依托大连市的资源环境优势,大力推进民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构建一批科研开发 基地,加快提升大连的科研开发水平;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的培育力度,推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42 页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具有大连特色优势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研究开发机构。 加强政府引导,积极扶持大连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吸引大量民营资本流入高技术产业。 争取用 5— 10 年时间,形成大连的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四大产业优势,四大产业的产值占民营高技术产业产值的 6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把大连建设成全国的民营高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示范区,到 2020 年,大连民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要达到 1000 亿元左右。 ( 1)电子信息及软件业 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龙头高科技分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微电子、软件和动漫产业,积极扶持培育绿色照明产业,加快发展数字视听产品、汽车及工业电子和计算机外部(办公自动化)设备。 —— 微电子产品:全力打造以芯片制造业为主体,包括工艺研发、芯片设计、设备制造与材料研制等环节在内的微电子产业配套工程。 组织和引进优秀人才,大力研发新一代核心生产工艺技术,积累自主知识产权。 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龙头高科技分园,建设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同步的微电子产业基地。 ——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以创建大连软件产 业国际化示范城和软件园二期的东亚软件信息中心为契机,实现软件产业从外包型向自主开发型转变,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型软件及网络服务项目,开发新一代网络计算机和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终端产品,以确保软件产业的领先地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内软件学院合作,开展信息服务、软件人才定单式培训等。 —— 动漫游产业:推进动漫游产业及中国青少年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学苑广场至河口湾的动漫游走廊,早日形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动漫产业基地。 —— 绿色发光产业:依托大连路明光学产业 园,做实绿色发光产业的上游,通过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中下游。 通过建设集信息科研、器件生产、成品组装、产品销售科工贸一体化的绿色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42 页 发光产业研发中心等途径,将国内的优秀发光企业汇聚到大连,逐步使绿色发光业成为大连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 数字视听产品:依托大显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光电子研发中心的研发力量,以加大企业技术引进力度和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 数字化制造产业:以大机床、大森数控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产业,近期要以中高档数控系统为突破口,集中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产业的力量,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 汽车及工业电子:以金三星汽车项目、台湾电子工业园和‚双A‛工业园为依托,加快开发汽车及工业电子相关产品。 ( 2)生物工程 将民营生物工程打造成大连的特色产业。 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点,向海洋、农业、医药、农药、保健品等方面拓展。 继续推进双 D 港、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七贤岭等区域的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 海洋生物:大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形成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活性材料等产业方向为龙头的产业 格局。 加大对海参、海带、牡蛎等海洋生物的开发与应用,重点培育以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非得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和太平洋珍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海洋生物企业,形成海洋生物产品开发产业集群。 —— 生物制品、制剂:以珍奥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推动生物制品、制剂产业的发展。 —— 生物医用材料:依托大连市现有产业基础及技术优势,形成生物医用材料高技术产业链。 —— 农业生物技术:加速研究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 ( 3)新材料 重点发展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其他新型建筑、钢材、陶瓷材料,加速现有企业升级 或扩大再生产,重点扶持路明科技等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42 页 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在空间布局上,以现有的七贤岭产业化基地为基础,加快打造旅顺龙头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传统企业的新材料发展和生产环节空间发展基地。 ( 4)节能环保 重点开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利用成套工艺设备、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烟气脱硫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