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20xx年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3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本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基础教育能够顺利开展,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保证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教育作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提 升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基础教育,能为城市的发展增加动力;反之,落后的基础教育会成为发展的障碍。 该项目的建设地区,多为农村和边远山区,这些地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发展缓慢。 良好的教育也是招商引资和聚敛人气的一面旗帜,能吸引投资,发展生产。 对于投资商而言,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对生产发展影响特别大。 其中的软环境就是人文环境和教育环境。 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作为铺垫。 这就说明了教育对一个地区的商业价值提升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工作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有更多精力关注教育,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使教育 和经济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是所有家庭的核心,只有孩子安全了,家庭才能美满幸福,只有每个家庭和睦我们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关注孩子的安全,就是关注整个人类社会的将来。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保障整个社会安定的根本所在。 第三章 场址概况及建设条件 一、建设地点 本项目共涉及 52 学校。 各学校都是在原有校区规划的基础上对部分校舍进行重建,建设地点周边都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和使用的需要。 二、项目所在城市基本情况 (一)所在 城市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萧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年均气温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年平均无霜期 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0%,年平均蒸发量为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2202480 小时。 水文条件 萧县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 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中部。 萧县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县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亿立方米 /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丰枯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 全县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 克 /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地质地貌 萧县主属黄淮海冲击平原,地面高呈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海拨高度介于 3250 米之间。 地形大致可 分为两个单元,即东南部分布着一些低山丘陵,其余为黄泛平原。 山丘、谷地占总面积%,平原占 %。 土壤为潮土类、褐土类、石灰土类、棕壤土类、砂疆黑土类,以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土淤土为主,其中淤土平均有机质 %、碱解氮含量为 70mg/kg、速效磷含量 15mg/kg、速 效钾含量 120mg/kg、 PH值为 ,两合土平均有机含量 %、碱解氮含量 60mg/kg、速效磷含量 、速效钾含量100mg/kg、 PH 值为 ,沙土平均有机质含量 %、碱解氮含量为 50mg/kg、速效磷含量 8mg/kg、速效钾含量 75mg/kg、 PH值为。 萧县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工程地质条件 萧县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拔一般为 米,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 18 吨 /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 20 厘米,地震烈度 6 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萧县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 %。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 (降水量 )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根据项目区地质普查钻孔揭露地层属第四级河流冲击相地层,分述如下: ①粉质粘土,浅褐黄色,可塑状,中偏高压缩性,在埋深约1 米以上及 米,粉粒含量较多,部分段 为粉土,松散状,结构性差。 ②粘土,棕褐色,青灰色,可塑性偏硬,中等压缩性,见少量淡水螺壳,完整。 ③粉质粘土,黄绿色,硬塑状,中等压缩性,含有钙质结核,在埋深约 6 米处较富集。 ④粉细砂,浅黄色,级配性差,中密,本层埋深 米钻至 米未揭穿。 层厚不详。 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均在 140KPa以上。 交通运输条件 萧县东邻江苏徐州市 25 公里,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 南接淮北 29 公里,西距河南商丘市 150 公里,北连山东济宁 130公里,县城距合肥、南京、济南、郑州 4省会均为 3 小时路程,距徐州观音机场 40 公里,连云港出海口 260 公里。 陇海、符夹铁路纵横穿境,连霍、合徐高速公路于县境内交汇, 3 311国道, 30 10 202 省道与县乡道路交织成网,境内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30 公里,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内外相联的立体交通网络,承东启西,南引北联,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基础设施条件 (一)供水 本项目各 学校用水均可利用学校现有的给水系统,可保证本项目用水需求。 (二)供电 萧县电力充足,各乡镇供电设施完善,项目所在的各乡镇学校供电均由保证。 (三)排水 本项目各学校所排污水均属于生活污水,排入学校原有场地内的污水设施。 (四)通讯 本项目各学校所在区域已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整个区域,可满足项目区域固定和移动通讯要求。 (五)交通运输 本项目绝大多数位于乡镇政府所在地,各学校所在地周边均有街道,交通十分便利,教师和学生出行便利。 第四章 工程建设方案 一、设计依据及总体概况 (一)设计依 据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GBJ9— 86);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建标 [2020]102 号 );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 2020);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J118— 88); 《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Jl33— 90);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202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2020)2020 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2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20)(2020 年局部修订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20); 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20);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20);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2020); 1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等; l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二)总体概况 根据《国务院公关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 2020】 34 号 )和《安徽省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小学 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及宿州市实际,特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目的是通过在宿州市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 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避险安全要求。 二、重建方案 本次 52 所学校的重建项目主要是将学校原有建筑拆除,在其原址上再新建校舍。 本项目 52 所学校重建建筑均属于框架结构。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20)有关规定及项目使用功能,确定本项目 的 抗震设 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0)有关规定, 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震设防标准应根据该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土方工程 土方工程及降水、排水施工 为确保地基不被水破坏,土石方的开挖要同排水方案紧密结合,做到先排水、降水,再进行开挖。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基坑进行排水、降水的施工顺序安排如下: ( 1)在基坑处设置集水井, 用潜水泵抽水,并随时检查地基渗水情况,根据涌水量设置降水井位置、数量。 ( 2)在挖掘机挖至距设计标高 ~ ,暂停止挖掘。 然后将挖掘机移至各开挖分区基坑周边,在基坑边缘部位用机械 配合人工依次开挖出集水井、排水沟、砌筑集水井,在集水井内安放潜水泵将水抽出,把基坑护壁上的渗水、周围地基承压水降至符合要求。 ( 3)继续开挖剩余土石方。 在挖至最后留有 300mm 土石方时,停止机械开挖。 在机械开挖过程中,可视渗水情况人工临时开挖深 100mm、宽 200mm 的临时排水沟,将水引至低洼处,集中外排。 剩余土方,先进行 标高检查。 最后 100mm 厚土方,在浇筑混凝土垫层前人工清除,在挖至地基设计标高后,立即浇注混凝土垫层,以保护现有地基。 ( 4)在开挖至地基设计标高后,如果地基表面仍有水渗出,或者在垫层上出现渗水,采用在地基上或垫层上留设永久性小排水沟的办法,将渗水引入低洼部位,并设置临时集水井,井内设置一台潜水泵将水排走。 (渗水排水沟因水势走向导引至集水井)将其周围地基的地下水降至底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