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知识(ppt14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B火灾地域及位置因子 等级 1, 2, 3, 4 面积,层数,高度。 B:,.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L灭火延迟因子 (等级 1, 2, 3, 4, 5) 于消防队的距离 —— 11KM L取 —— 职业消防队,职工消防队,预备消防队,乡镇消防队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反比: W—— 建筑物耐火因子(耐火等级 1, 2, 3, 4, 5, 6, 7)耐火能力,耐火时间 耐火时间 T30—— 240min W取 12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Ri危险度减少因子(等级 1, 2, 3, 4) 取值 1, , , 根据可燃物的多少,散热的条件,易难着火,存放的容器,堆放的松紧,包装,面积的大小。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IR分析: 古斯塔夫建议: IR= 式中: H人员危险性因子: 等级 危险程度 H 1 人员生命没有危险 1 2 有危险,能自救 2 3 有危险且不能自救 3 87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D财产危险因子: 等级 危险程度 D 1 财产价值不大 1 2 财产密度大 2 3 价值高无法赔偿 3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F烟气因子 等级 给定状态 F 1 烟气危害不太大 1 2 有浓烟毒气,通风不好 3 浓烟毒气,严重污染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GR和 IR计算后,绘出火灾危险度分布图: A自动灭火 B不需保护 C自动报警 D双重保护 (系统)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Ⅱ .爆炸基本概念 (一)爆炸及其分类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 三)爆炸极限 (四)粉尘爆炸 ( 五)爆炸的危害 (六)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一)爆炸及其分类 —— 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基本特征:压力的急骤升高 : ⑴按爆炸性质分: ①物理性爆炸 —— 物质物理变化( to,V,P) 而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一)爆炸及其分类 ②化学性爆炸 —— 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炸,如: 2C2H2+5O2 4CO2+2H2O+Q 化学爆炸三要素:气体, Q, 化学反应高速度。 ③核爆炸。 1/100秒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一)爆炸及其分类 ⑵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 /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 ~数百米 /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 1000~7000米 /秒。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一)爆炸及其分类 ⑶按爆炸反应物分为: ①可燃气体(纯)的分解爆炸: C2H2 2C+H2+Q ② 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 C2H2+5O2 4CO2+2H2O+Q ③可燃粉尘爆炸:铝粉,面粉,煤粉等与空气( O2 )混合物 ④ 可燃蒸气,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受热,受压 分解爆炸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⑴简单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Ag2C2,Pb(N2)2等。 Cu2C2 2Cu2+2C+Q ⑵ 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火(炸)药,烟花爆竹等; 摩擦,撞击 爆炸性分析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如:苦味酸 (( NO2) 3C6H2OH), 硝化甘油( C3H5(ONO2)3) 等。 4C3H5(ONO2)3 12CO2+10H2O+O2+6N2+Q ⑶可燃性混合物。 所有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亦称着火极限。 156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CO 空气混合物 % 不燃不爆 =%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30% 左右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80% 轻度燃爆 80% 不燃不爆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CO— 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80% H2—空气: 4~75% C2H2—空气: ~81% NH3—空气: 15~28%等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性越大。 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H2 C2H2 NH3 % 4% % 15%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H2 C2H2 NH3 80% 75% 81% 28%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 根据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浓度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 ⑴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如: CH3COCH3在 0℃ 为 % 100℃ 为 — 10% ⑵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如: CH4:: % 5MP时为: %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⑶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如: H2, C2H2,d播 ⑷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如: CH4,100V,1A电火花不炸 2A: % 3A:%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最小点火能量: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如: H2:。 C2H2: ⑸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 如: H2—— 空气 475% H2—— 氧气 495%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 三)爆炸极限 ⑹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危险性小。 如:水蒸气, N2 ,CO2 ,Ar等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四 .粉尘爆炸 : ①金属: AL,Mg ② 煤 ③粮食:面粉 ④合成材料:塑料,染料 ⑤饲料:鱼粉 ⑥农副产品:烟草,麻尘 ⑦林产品:纸,木粉等 157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四 .粉尘爆炸 ⑴粉尘粒子受热作用,温度上升 ⑵粉尘表面受热挥发出可燃性气体 ⑶产生的可燃气体遇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⑷遇火源发生爆炸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 四 .粉尘爆 `炸 : ( 1)可燃粉尘飞扬悬浮于空中与空气混合,浓度到爆炸极限 , 遇火源才会炸。 ( 2)爆炸极限通常以下限表示。 例如: Al40g/m3 ,麻尘 , 糖粉 L上 13500 g/m3。 ( 3)连续爆炸(二次爆炸) ( 4)不完全燃烧 ( 5)点火能量大 感谢网友 ryang提供。防火防爆知识(ppt14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1) 压力在正常的的工作压力下 , 耐压强度不足。 ( 2) 耐压强度达到要求 , 工作压力异常升高。 防止受压容器物理爆炸的基本技术措施 广 东 省 安 全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所 四 、 防火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 控制可燃物 、 消除燃烧爆炸的物质条件 ( 1) 采用火灾危险性小的工艺 、 物料 ( 2) 控制用量 ( 3) 隔离储存 ( 4)设备密闭 广 东 省 安 全 科 学 技 术
大大简化。 两个小故事之一 现今的人们,买个钢铁做的车每天擦,每周打腊。 每5000公里要去保养,细心呵护,关以备至。 稍有损伤,心痛无比。 可对自已的身体这辆血肉做成的最豪华的最应该保养的车,从丌清洗打腊,只知道加满油,踩足油门开, 加油也是 90号( 也丌知道吃的什么油、肉 )。 丌管气候,早晚,路况有多糟糕(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品的污染 )风雨无阻。 一开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从丌保养维护
8周岁后自动转换为 5种针对成年人的重大疾病保障。 等待期 90天 • 制作收集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产品佣金 交费年期 保单年度 10 年交 15 年交 20 年交 25 年交 30 年交 第 1年 22% 30% 第 2年 8% 8% 第 3年 4% 第 4年 第 5年 十全十美五大产品特色 10% 年年收益 10倍满期返还 10倍生命保障 10倍健康守护 享受保单分红
前者包括焦虑、注意力不集中、 眩晕 、嗜睡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抽搐、 运动 失调;后者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腹痛 等。 有 癫痫 病史者忌用。 库下载 金三氮唑核苷 又称利巴韦林病毒唑。 具有广效抗 DNA 和 RNA 病毒的作用。 气溶胶吸入给药。 干扰素 早期应用。 除以上方案外,美国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制出一种名为 RW J27020 的药物,临床试验证明每日用一次,连续
阻止火灾爆炸事故灾害的扩大。 中国石油安全技术研究所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控制可燃物的措施 控制可燃物 , 就是使可燃物达不到燃爆所需要的数量 、 浓度 , 或者使可燃物难燃化或用不燃材料取而代之 , 从而消除发生燃爆的物质基础。 •控制气态可燃物 •控制液态可燃物 •控制固态可燃物 中国石油安全技术研究所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 控制助燃物的措施 控制助燃物 , 就是使可燃性气体 、 液体 、 固体
料库下载 三推理判断题 主要对短文的结论、隐含意义(寓意)、作者的倾向、文章的论调、写作的思路及目的等进行考查 , 纵观全文,在汇集短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短文陈述的观点或描述事实,进行正确的、合乎逻辑的推论和引申,包括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目的动机和性格特征、作者的倾向态度、语言中的语态和语气等。 有时还可能会假设一种情况要求考生对原文中没有提及情况进行推理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