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63 配套政策 ................................................................................................................................................ 63 保障措施 ................................................................................................................................................ 64 1 一、 北京市信息产业发展背景与环境 (一)全球、中国信息产业步入周期性调整低谷,短期有待恢复性增长,新一轮中长期增长正在酝酿;北京市要顺应产业周期性调整,在产业低谷期加大技术积累和战略性产业投资,以谋求在产业下一轮增长期获得快速成长。 世界和中国经济由繁荣期进入调整期,为北京市产业投资提供重要时机 从 2020 年开始,世界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由繁荣期 进入调整期,其负面影响是全球信息产业市场需求已在近两年明显放缓,并在未来一两年难以获得快速增长,这进而导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增速放缓;正面的影响是产业投资增速周期性调整见底后,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加速,为新一轮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做准备。 而未来几年恰恰是北京市信息产业扩大产业投资,为产业中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全球产业发展步入低谷,有待恢复性增长;新一轮产业增长有待酝酿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2020 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和产业周期性调整的影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重新步入低谷。 2020 年世界 电子 信息产业 规模 达 2 到 26635 亿 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增速较 2020 年下降了。 其 中,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规模达到 亿美元,同比增长 %,大幅下降了 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软件及 IT 服务业 产业规模达到 10387 亿美元,同比增长 %,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 产业规模 逐步 扩大, 增速有所趋缓 20202020 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 30%;但 2020 年和 2020 年产业增速明显放缓,其中 2020 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 %,增速下降了 个百分点;2020 年,中国 电子 信息产业增速 进一步 趋缓 ,全年实现 销售总收入 万亿元,同比增长 %,较 2020 年下降了 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成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中国的一项战略决策,北京市要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抢先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抢占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 金融危机加大全球、中国信息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压力,科技创新成为摆脱金融 危机影响的根本途径。 上世纪 90 年代前 ,世界信息产业以技术驱动为主, 通信、计算机、互联网 多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了全球 IT产业快速发展。 比如 CPU 处理速度和 Windows 操作系统的推陈出新,推动 PC 经历了 28 38 486 等一系列的快速升级过程,极大的推动了全球计算机市场的快速发展;而 Inter 技术的兴起更是推动 3 互联网应用风靡全球。 技术驱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在 2020 年达到顶峰,并开始逐渐有所削弱。 上世纪 90 年代后 ,产业发展逐渐由技术创新驱动 逐渐转变为 成本下降和 IT 技术应用双轮 驱动为主。 这一方面导致 全球信息产业成本压力加剧,另一方面也倒逼 IT 技术应用向其他产业加大了渗透的力度, IT 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快速渗透。 其结果是全球 IT 产业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的背景下,信息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明显。 同时,国际主流 IT企业开始通过直接投资或外包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能转移,以降低成本。 在全球 IT 技术创新放缓,成本压力上升的大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大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压力,科技创新成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根本途径。 “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中国政府一项战略决策,北京市要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发力新兴战略性产业,抢占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 2020 年 9 月 21日和 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47 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同志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建言献策。 在座谈会上,温家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国经济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全球每 4 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科 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这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重大发现和发明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完全有能力在若干关系长远发展的领域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温家宝 强调,我们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 为此,必须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储备。 这四项储备决定未来。 这次座谈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论证的,要把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到政策制定中去。 条件已经成熟的,要立即着手推进;有些要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或列入长远规划。 IT 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融合,催生新兴产业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了信息产业内部和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产业边界融合进程日益加快。 一方面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传统工业技术的互相融合,加速了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安防电子等新兴市场的兴起和迅速壮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融合,带动 5 了整合信息产业链多环节的新兴产业的形成,数字家庭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就是其中的突出典型。 产业融合带动起来的新业态和新市场,所具有的更高成长性与更大的市场规模,使其成为信息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三)全球产业分工按照价值链呈金字塔机构,后发地区被动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这要 求北京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自身在研发优势,主动进行产业价值链升级,进一步确立在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领导地位。 全球信息产业的产业分工按照价值链呈金字塔结构,后发地区被动的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 信息产业 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价值活动各环节遍布全球,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 已有的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其在 全球价值链 中 的位置 ,而其位置进一步 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 中能获得 的附加价值 大小和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的能力。 而能否经过中长期的产业发展,选择正确的产业升级路径,顺利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在全球产业 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则是判断一个区域产业中长期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全球来看,全球信息产业的产业分工按照价值链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美国掌握全球信息产业最先进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国际标准的制定、最强势的品牌、最强的营销能力,位于金字塔的塔尖,而欧洲国家和日本在技术、标准、品牌等方面弱于美国而居于第二层级,韩国、中国台湾、中国信息产业发 6 达地区(北京、上海、深圳)则以制造和研发为重点,拥有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位于第三层级;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印度、东南亚等以加工、组装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标准,位于第四层级。 而形成这一产业分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产业转移,美欧日 IT 巨头在主导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和方向的有利条件下下,将制造等低端环节转移到后发地区。 后发地区通过产业升级主动获得有利位置 后发地区被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改变其不利地位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的进行产业升级。 而从典型国家和区域发展信息产业的历史可以看出, 产业升级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 产品升级 产业功能升级 价值链条升级这一规律。 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深化,附加价值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非实体性或产业空 心 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日本的信息产业是在二战后在引进美国信 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在信息技术方面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并不多,但比较注意对引进技术的局部改良,并在产品的实用性上作了改进,日本的信息产业在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是其在全球信息产业价值链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成功经验。 中国台湾信息产业升级抓住了美国 IT产业转移的机遇 , 经历了 OEM、 ODM、全球化物流、 OBM 四阶段的过程,仅用十多年的时间,成为台湾第一大支柱产业。 20 世纪 90 年代,台湾 IT产业通过外包,将加工组装环节逐渐转向中国 内地 ,而自身则沿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如研发、服务营销等附加值更大的环 节向上攀升,实现产业的升级。 7 (四) 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确立,全球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深入发展,要求北京市务必认清自身优劣势、扬长避短,集中资源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全球电子制造业中低端环节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确立,这 要求 北京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从全球来看,全球信息产业主要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欧美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欧美日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转移;第三次是日本 、韩国、中国台湾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中国大陆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转移;目前则是正在经历全球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韩国、中国台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将信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印度、东欧等地转移,这一趋势已经在近两年确立。 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 随着产业链中低端环节逐步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集聚效应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凸显,西安、武汉、重庆、 合肥等城市群信息产业集群已初见端倪,构成了现有三大产业集群外的新兴产业集群萌芽地。 8 全球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深入发展,要求北京市顺势而为,进一步巩固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的优势 最近五年, 全球 信息产业结构软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产业和市场的竞争重心正逐步由 “ 产品和技术 ” 向 “ 应用和服务 ”转变。 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软件及 IT 服务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上升。 全球信息产业 结构 逐渐从以硬件为核心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过渡,硬件的产业比重下降,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逐渐占据产业的主导地位,形成产业发展的服务 化趋势。 20202020 年软件及 IT 服务业在世界信息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 2020 年的 %逐步下降到 2020 年的 %。 但是 ,这一趋势从 2020 年开始扭转, 2020 年软件与 IT 服务业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上升到 %,较 2020 年上升了 个百分点,上升趋势明显。 第二、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软件及 IT 服务业,不发达地区获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机遇。 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软件及IT 服务业,电子制造业继续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在不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 从全球来看,欧美已经将部分的电子制造业,特 别是其中的制造环节,转移到日本、韩国和中国,进而大力发展软件及 IT 服务业。 从国内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信息产业的发达城市,近几年来都把软件及 IT 服务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其软件及 IT 服务在区域信息产业中的比重上升明显,而低端的制造业则逐步转移到周边地区。 以上海市为例,其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已从 “ 十五 ” 初期的 18%提高 9 到 “ 十五 ” 末期的 23%。 与此同时,合肥等中西部信息产业不发达地区迎来了承接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转移制造业低端环节的机遇。 第三、 电子信息企业也日益将 “ 应用和服务 ” 置于战略重点地位。 电子信息 领域中的知名企业大多将 IT 服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以 IBM、惠普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已实现了从传统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