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培训电力系统基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UA I’CB I’CC I’CA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结论 a. 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为零;非故障相 对地电压升高为线电压。 b. 三相之间的线电压仍然对称,用户的三相用电设备仍能照常运行,但允许继续运行的时间不能超过 2h。 c. 过电压抑制能力较差。 d. 接地电流在故障处可能产生稳定的或间歇性的电弧。  如果接地电流大于 30A(10kv线路 ) 时,将形成稳定电弧,成为持续性电弧接地,这将烧毁电气设备和可能引起多相相间短路。  如果接地电流大于 5A~10A (10kv线路 ) ,而小于 30A,则有可能形成间歇性电弧;间歇性电弧容易引起弧光接地过电压,其幅值可达( ~3) U ,将危害整个电网的绝缘安全。  如果接地电流在 5A (10kv线路 )以下,当电流经过零值时,电弧就会自然熄灭。 III.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  消弧线圈。 安装在变压器或发电机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具有气隙铁芯的电抗器。 负 荷 A B C C C C IL IC ICC ICB ICA ICC ICB ICA L  消弧线圈的作用  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故障相与消弧线圈构成了另一个回路,接地故障相接地电流中增加了一个感性电流,它和装设消弧线圈前的容性电流的方向刚好相反,相互补偿,减少了接地故障点的故障电流,使电弧易于自行熄灭,从而避免了由此引起的各种危害,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负荷负荷ICA ICA ICB ICB ICC ICC IPE A B C IL  全补偿方式: 按 IL=IC选择消弧线圈的电感,使接地故障点电流为零,此即全补偿方式。  欠补偿方式: 按 ILIC选择消弧线圈的电感,此时接地故障点有未被补偿的电容电流流过。  过补偿方式: 按 ILIC选择消弧线圈的电感,此时接地故障点有剩余的电感电流流过。  消弧线圈的补偿方式 补偿效果评价:  全补偿方式 会使电力网将发生谐振; 欠补偿方式 在切除线路时有可能发展成为全补偿方式;在 过补偿方式 下,即使电力网运行方式改变而切除部分线路时,也不会发展成为全补偿方式,致使电力网发生谐振因此,实际上大多采用过补偿方式。  补偿后希望故障点故障电流尽可能小  综自系统的 自动调谐接地补偿装置 可以实现系统中性点的无谐振全补偿运行。  有关安装消弧线圈规程 1 2 3 电压等级 (k V) 3 ~ 6 10 35 ~ 60 电容电流 (A ) 30 20 10 IV. 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电力系统  特点 : 降低工频过电压 , 抑制弧光过电压; 消除铁磁谐振过电压 , 防止断线谐振过电压; 设置零序保护动作跳闸; 设置零序保护动作跳闸; 避免发生高压触电事故; 供电可靠性有保证。  适用范围:配网系统 ( 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不接地比选 ) 在我国城市配网系统中:  全电缆出线变电站的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超过 30A时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 全架空线路出线变电站的单相接地故障电流超过 10A时 , 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 对电缆与架空线混合线路的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超过 10A时 , 可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或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 平煤电务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培训 备用电源自投与测控装置 蒋智化 15939117110 一 降压变电站典型接线及运行方式 1进线 2进线 1DL 3DL 2DL I1 I2 1PT 2PT Ia Ib Ic Uab1 Ubc1 Uca1 Uab2 Ubc2 Uca2 Ux1 Ux1 Ux2 1主变 2主变 1DL 3DL 2DL I1 I2 1PT 2PT Ia Ib Ic Uab1 Ubc1 Uca1 Uab2 Ubc2 Uca2 图 1 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