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消防知识培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方法 • 燃烧的必要及充分条件 • 灭火方法  三、燃烧的产物、烟雾  四、火场热的传播  五、燃烧类型及燃烧过程 燃烧的定义及本质  燃烧:是 可燃物与氧化剂 作用发生的 放热 反应,通常伴有 火焰 、 发光 和(或) 发烟 的现象。 P1  本质: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  燃烧的条件 • 燃烧的三要素(必要条件) P1  可燃物、氧化剂、温度、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 燃烧的充分条件 P4  一定浓度的可燃物  一定比例的氧化剂  一定能量的着火源  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间的相互作用 火灾发生的条件  燃烧 (无焰 )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氧化剂 温度(引火源) 氧化剂图1 2 1 燃烧三角形温 度可燃物 有焰燃烧 火灾发生的 必要条件: 可燃物 、 氧化剂 、 温度和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氧化剂可燃物温 度燃烧过程中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图122 燃烧四面体灭火方法 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 P30 • 冷却法 • 隔离法 • 窒息法  当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12%,或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 3035%时,决大多数物质燃烧就会停止。 P21 • 抑制法:自由基(游离基) 三、燃烧的产物、烟雾  燃烧产物 P19 • 燃烧产物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 • H2O、 SO P2O CO CO、 HCl、 NH COClHCN、 NO、 HS2  特点: • 温度: 900度;传播速度。 • 危害: P20  影响视线;引起人员中毒、窒息;灼伤人员;造成火势蔓延 • 排烟方法: 机械排烟法 、 自然排烟法 和喷雾水排烟法等 P57 • 疏散指示标志宜设在 太平门的顶部 或疏散走道及其转弯处,距地面高度 1m以下的墙面上。 走道上的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 20m 燃烧产物的毒性 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表 1- 1表明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表 1- 2为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表 1- 1 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 响 情 况 CO浓度( ppm) 碳氧血红蛋白浓度( HbCO %) 在其中工作 8h的允许浓度 暴露 1h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1h暴露后有明显影响 1h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 暴露 1h后有危险 在 1h内即会致死 50 400~ 500 600~ 700 1000~1200 1500~2020 4000及以上 - - - - 35 50 表 1- 2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 10min)估计 致死浓度( ppm)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聚氨脂等物质燃烧时分解出的氰化氢( HCN) 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毒物 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 肺的强刺激剂,能引起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 > 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聚氰胺燃烧产生的氨气( NH3) 强刺激性,对眼、鼻有强烈刺激作用 > 1000 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产生的氯化氢( HCl) 呼吸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 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的 HCl气体要大 > 500,气体或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或薄膜类以及某些含溴阻燃材料热分解产生的含卤酸气体 呼吸刺激剂 HF≈400 COF2≈100 HBr> 500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 SO2) 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下即使人难以忍受 > 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 400℃ )产生的丙醛 潜在的呼吸刺激剂 30~ 100 四、火场热的传播  热的传播形式: p15 •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 火场传热规律 • 多数情况下,火势蔓延主要是由于热辐射作用引起的。 • 室内火灾,热对流在火势蔓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热传导使火势迅速蔓延。 五、燃烧类型及燃烧过程 闪燃 着火 自燃 爆炸 闪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