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78 ........................................................................... 78 、注入工艺设计要求 ....................................................................... 78 、注入地面建设工程设计要求 ......................................................... 78 .................................................................... 78 8. 油藏动态监测方案 ................................................................................................... 79 4 1. 概况 简要概述区块地质概况、勘探开发简历、油藏动态监测及目前资料录取情况,以及开发调整的主要原因。 工区概况 工区所在的油田、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交通及经济状况等。 工区区域构造位置(一般先描述处在凹陷或凸起次级构造的某部位,然后是相邻的区块或次级构造)及构造发育史、沉积环境及地层发育情况。 附 地理位置图、工区构造位置图。 油(气)田(工区)地理位置图 图形要求: 1) 图形范围不能过大,但需涵盖所描述工区所处的主要区域构造、地理位置 ; 2) 图上需标明主要道路、河流情况 ; 3) 在适当的位置标注比例尺和图例。 工区区域构造位置图 图形要求: 1) 构造图应为研究目的层附近大层顶、底或主要含油砂体顶面构造图; 2) 等值线、深度标识清晰,深度标识依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按每一根、每两根或每五根标识一个; 3) 图中应根据研究目的标注构造高点或低点; 4) 在图中合 适区域标注比例尺、图例; 5) 注明绘图人、审核人等信息。 5 勘探开发简况 简述油田发现时间、主要含油层系、储量、投入开发时间、经历的主要调整措施、开发层系、注采井网方式、井距、采出程度、采收率等。 附油藏地质综合图、取 芯 井统计表。 区块油藏地质综合图 油田(工区)取 心 数据表 井号 层位 井段 mm 进尺 m 心 长 m 收获率 % 油砂长 m 前期研究成果及监测资料录取情况 阐述本区块调整前取资料井及研究项目名称、时间、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成果认识及对生产的 指导作用。 油田区块调整前研究工作情况表 研究项目名称 研究单位 研究时间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成果认识 备注 阐述动态监测方案实施情况。 附动态监测方案设计、实施工作量统计表。 油田区块调整前动态监测工作量计划及实施情况表 单元(区块) 层系 监测项目 实施井数(口) 实施情况 备注 6 古生界段下馆段上馆组陶馆系三第上界生新AC界 CON1R4SP砂组段组系地 层2. 油藏地质特征 地层 地层层序 阐述油田钻遇地层情况、地层间接触关系、目的层埋深等。 附 地层层序表 、 地层柱状图。 油田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柱状图 界 系 组 段 砂组第四系 平原组 整合接触明化镇组 紫红 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 粉砂 岩、泥质粉砂岩90 整合接触馆上段 上部 :灰、灰绿、紫红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下部 :灰、灰白色细砂、含砾砂岩,夹灰、灰绿、紫色泥岩、砂质泥岩3 00 整合接触一二三四下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 灰、 浅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 鲕 状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地 层岩 性 厚度 接触关系 灰、 灰白、灰褐色,含砾砂岩,泥质 砂 岩,灰质砂岩,泥质粉、细砂岩,夹灰、浅灰、灰绿、紫、紫红色泥岩、砂 质 泥岩80 10 0不整合接触新生界上第三系馆陶组馆下段 7 小层对比 1) 小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2) 小层对比标志(增加标志层、标准层测井曲线) 3) 小层划分(韵律层细分)方法 4) 小层划分对比结果 油田区块小层及韵律层细分结果表 砂层组 现 小层划分 结果 原 小层划分 结果 附纵、横向主干对比剖面图等。 区块小层对比剖面图 图形要求: ( 1) 断层、特殊岩性体等按规范标识; ( 2) 做彩图应有色标图例; ( 3) 图名、图例、比例尺清晰。 构造 断裂系统 阐述构造样 式、断层发育特征、断层空间组合特征、平面组合方式、断层要素等。 附断层要素表、主要断层断面图。 油田区块断层要素表 断层名称 断层类型 级别 穿过层位 走向 倾向 倾角 延伸长度( m) 断距( m) 钻遇井点 封堵性 8 油田或区块主要断层断面图 构造形态 阐述层系内主力砂层顶面构造类型、构造方向、地层倾角、构造高点等特征。 依据小层对比划分成果,以井资料为主编制含油砂体微构造图,分析各主力油砂体顶底面微构造发育类型、微构造数量 、分布特征,主要包括:正向地形、负向地形、斜面地形三类。 附各主力砂体顶、底面微构造图。 区块小层顶面微构造图 图形要求: 1) 等值线、深度标识清晰,深度标识依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按每一根、每两根或每五根标识一个; 2) 图中应根据研究目的标注构造高点或低点; 3) 构造线的间距步长应小于5米(构造倾角较陡处可以到 10米); 4) 在图中合适区域标注比例尺、图例(含油面积较小或井网密度大的需提供 1: 5000的图件); 5) 必须进行补心及井斜校正; 6) 注明绘图人、审核人等信息。 储层 岩石学特征 阐述储 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胶结物及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粒度中值等内容。 附矿物成分、泥质含量统计表等。 9 油田储层岩石矿物统计表 层位 样 品 数 石英 (%) 长石( %) 岩屑( %) 泥质 填隙物 (%) 岩性 钾长 石 斜长 石 合计 岩浆 岩 变质 岩 沉积 岩 云母类 合计 合计 沉积相研究 阐述区域 沉积背景、沉积相标志(沉积亚相、微相划分标志)。 在单井相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对比成果结合沉积规律进行剖面相、平面相研究。 在相分析过程中,采用由点、线、至面,由一维至二维开展沉积相分析,最基础的研究工作是单井相分析,它综合应用了岩性、岩相、古生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电性特征等划分相、亚相和微相。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层对比成果,进行井间逐层剖面相分析,同时根据沃尔索相律原理,对各断块、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进行研究。 1) 沉积微相类型 在对取 芯 井进行岩 芯 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分析化验、粒度分析等资料进行研究,对 工区逐级划相(到沉积微相),并分析各微相的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特征。 附岩 芯 照片、概率累计曲线、 CM图、与工区有关的相模式图。 1 2 3 4 50 .0 10 .0 50 .10 .51251020304050607080909598999 9. 59 9. 99 9. 959 9. 99 油田储层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图 10 油田储层 CM图 油田区块井岩 芯 照片 图形要求: 1) 不同的沉积相带要用明显的标识区分开来; 2) 各沉积相带的图例依据《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样式》中要求; 3) 平面上要依据沉积环境,在没有后期剥蚀存在的情况下沉积亚相、微相不能有跨越 ; 4) 井上需标注 SP、 GR测井曲线。 油田储层岩石组分结构表 井号 层位 井段 组分 (%) 结构 岩石类型 石英 长石 岩屑 填隙物 分选 磨圆 支撑方式 接触关系 胶结类型 滨 605 井 CM图 11 油田储层粒度分析统计表 井号 层位 井段( m) 粒度中值 um 分选系数 分选性 泥质含量 % 岩性 2)沉积微相展布规律 ①沉积微相垂向递变规律 综合岩性、电性等方面的特征,对取 心 井沉积微相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 附关键井的单井相 综合分析图、多井沉积微相剖面图。 油田区块井单井相分析图 ②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研究 在单井相分析和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沃尔索相律原理,开展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研究。 附各主力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 油田区块层沉积微相图 储层分布 充分利用井资料与沉积相研究成果(必要时结合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如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多属性分析等,开展“相控储层预测研究”,对单砂体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进行研究 ) ,描述砂体形态、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 附主力砂 体等厚图,净总比图(适用于稠油油藏)。 12 油田区块砂体厚度等值图 图形要求: 1) 等值线根据作图范围内的最大、最小值范围合理取值划等值线; 2) 断层、特殊岩性体等按规范标识; 3) 作图范围内井点较少时应在井点左侧标识井点储层厚度值; 4) 做彩图应有色标图例; 5) 图名、图例、比例尺清晰。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应用取 芯 井的压汞、薄片分析、粘土矿物179。 衍射分析、图象分选数据等分析化验资料,并参考沉积特征及非均质特征研究成果,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 包括孔隙类型、孔喉形态、孔喉分选性、粘土矿物的组分、 含量及分布。 附典型压汞曲线、渗透率累计贡献曲线、参数(平均孔喉半径、孔喉最大半径、排驱压力、最大汞饱和度、最大非流动孔喉半径、变异系数)统计表。 油田储层粘土矿物分析表 样品号 井深 m 层位 岩性 粘土矿物相对含量 % 粘土矿物组分相对含量 % 伊 /蒙间层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 /蒙间层比 13 油田区块井毛管压力曲线 油田区块井渗透率贡献值、累计贡献值分布图 14 成岩作用 在对沉积相和微相研究基础 上,利用取 芯 井的各种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岩石学特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进行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成岩阶段划分等研究,并对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研究。 主要描述内容为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1) 储层成岩类型 ; 2) 储层成岩阶段的划分 ; 3) 储层有效性评价。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 (已完成测井二次解释的区块,直接应用解释成果 ) 以岩 芯 资料为基础,以测井资料为重点,岩 芯 标定测井,综合地质、岩 芯化验分析及试油、试采资料对储层进行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描述储层物性特征,包括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等。 一般采用比较成熟的软件建立适合于工区的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解释模型,并利用测井综合解释模型对工区内所有井的常规测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 附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测井解释与取 芯 分析对比图,典型单井主力层测井综合解释成果表。 油田区块井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图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 (变异系数的参考值:当 VK。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