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算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从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构成内容来看,我们可把它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重点中学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主要是教育物质条件、装备的现代化;二是重点中学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 与管理的现代化;三是重点中学知识层面的现代化,主要指教育教学体系,即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的现代 化;四是重点中学价值层面的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本体目标是人即学 生、教师的现代化。 这个现代化永远是一个过程。 从逻辑起点看,首先是学生培养目标的现代化; 而从操作程 序看,首先要求教师的现代化,然后才会有教育对象的现代化。 所谓 “ 教师的现代化 ” ,指 “ 教师素质的现代 化 ” ,主要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心结构、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整 和优化。 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对于重点中学教育水平的调整和优化。 这四个层面的因素对于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 的影响力不在一个水平上。 其中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直接反映是培养目标的现代化要求 ),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所引起的理论发展才成为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改革的理论前提及其依据。 为了保 证新的教育 观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落实与实施,才需要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只是为了上 述价值层面、知识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提供物质保证和环境条件。 从这个角度讲,重点中学教育现代化的 逻辑起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往往首先从可见的外在层面着眼, 对现代化的追求往往先从物质层面开始。 但物质条件本身仅具有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它只有附着于一定的社 会目标和一定的服务内容,为一定的对象所使用,才具备社会价值、精神价值。 所以应该努力进行学校物质条 件的建设,但不能认为,学校校园装备 “ 现代化 ” 了,学校教育就 “ 现代化 ”了。 同样的道理,学校物质条件 “ 现代化 ” 了,再加上制度层面的各种 “ 改革方案 ” 出台,乃至课程、教材的 “ 改革 ” ,也不一定可以称之为 “ 现代化 ”。 关键看为什么 “ 改 ”。 “ 改 ” 的目标是什么。 “ 改 ” 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否都落脚在培养对象的现 代化上。 从表面上看,重点中学教育观念似乎解决了。 有人说:教育方针不是很清楚吗。 “ 德育 ” 不是格外受 到重视吗。 不是提出向素 质教育转向吗。 实际上这些正确的提法只是宏观上的舆论导向,尚未形成可供操作的 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调节机制、激励机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教育观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 会上实际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对于教育而言,这是外因。 市场经济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其中最显著的是 重科技、轻人文,重物质享受、轻精神文明,重经济利益、轻人格建树的社会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