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道路公路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甘泉新区 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维扬经济开发区 甘泉新区是 ****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维扬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甘泉新区迎来了新的 发展 机遇,但区域 内 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面临着 重要的挑战,应抓紧时间完成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早日实现新区的城市化奠定基础。 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新区道路网的建设,对加快 甘泉 新区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甘泉 新区路网结构的需要 根据《 ****维扬经济开发区 甘泉新区 规划 》, 其总体规划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西北绕城外西湖镇中心村、胡场村、俞桥村司徒庙路以北为界向西北发展至香巷水库共 4 平方公里,为 “三新 ”产业园区;第二板块,以香巷水库为界向东北跨姚湾水库至扬子江路,共 6平方公里为新区商住区;第三板块,从扬子江路向东北与邗江北山工业园相连接,共 8 平方公里为北部机电装备工业园区。 良好的产业发展必然促进区域对外交通联系的密切 ,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路网的完善。 第 4 章 建设条件 地理位置 本项目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东起扬子江北路,西至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 路线全长 ,路基标准横断面***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宽度 40m。 地形地貌 项目路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 市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境内 90%以上是平原 , 河湖密布。 ****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 区。 气候 根据《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图集》(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编),项目所在区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1033mm,年平均蒸发量 918mm。 降水量的不均衡是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 气候特点:冬季气候寒冷,春季气候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 一年中最高气温为 ℃,最低气温约 10℃,年平均气温: 15℃,日平均温度低于 0℃的日数年平均为 ,大于 35℃的高温日数年平均为 8 天。 无长期冻土分布。 地层 路段区域属长江北岸的低漫滩沉积地 貌,地层层面清晰,地层分布起伏性较大。 从钻孔资料来看,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积、湖积物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砂夹粉土等组成。 钻探深度范围内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为软弱土层。 地质构造 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大地构造处于我国东部下扬子准地台内的次一级构造:宁 — 通构造带和淮阳山字型构造的交会复合部位。 地质构造复杂,在宁 — 通构造带和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近东西向的深凹—— 仪征凹陷盆地。 拟建场地位于凹陷盆地内。 道路南端有东西向的十二圩 — 瓜洲断裂带通过,该断裂规模大 ,切割深,长约 20km,是仪征凹陷和宁镇隆起的边界断裂。 根据史料和近期地震监测,项目路区域及周围古老的构造带已经处于稳定状态,新构造运动亦相对稳定,境内地震频率相对较低,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GB183062020), ****市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第 5 章 工程总体设计 设计原则 对 ****路 在 ****市 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综合考虑 ,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做到在充分结合现状的基础上,尽量节省投资。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严格执行国家的 法规和行业标准,遵守《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20~ 2020 年)。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道路各交叉口是采用平交还是立交,从整个路网规划及其交通组织和地形条件统一考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 遵守工程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根据各条道路的车辆组成等交通特性合理地选用横断面型式,并考虑足够的绿化用地,以减轻噪音、废气和震动等交通公害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及污染。 采用规范及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 CJJ379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 CJJ7798);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91);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建设部“市政工程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组成及深度规定”。 1. 工程技术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路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东起扬子江北路,西至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道路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见下表。 表 51: 主要技术标准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备 注 1 项目路段 扬子江北路至甘八 路 2 道路类型 城市Ⅱ 级主干道 3 总路长 km 4 道路宽度 m 40 其中 :中间机动车道 m 15 绿化分隔带 ( 两侧 ) m 非 机动车道 ( 两侧 ) m 人行道 ( 两侧 ) m 5 道路横坡 其中 :机动 道 % 人行道 2% 6 设计计算车速 km/h 50 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为: Nm = α c Np Nm — 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α c — 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取 ; Np — 一条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Pcu/h),取 1690Pcu/h;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不仅取决于道路提供服务的好坏程度,同时还受到车道数、车道宽度、自行车和交叉口的影响。 Na = Nmγη c n’ Na — 单向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Pcu/h); γ — 自行车影响修正系数,取 ; η —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取 ; c— 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 ; n’ — 车道数修正系数,取 ; 则 ****路的单向设计通行能力: 3121pcu/h。 第 6 章 工程方案 设计原则与设计依据 设计原则 符合《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202020年 )。 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建设具有科学性、超前性,避免短期所为。 遵守工程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坚持以人为本,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合理布置各项配套设施。 应满足城市 Ⅱ 级主干道的车速要求,设计行车速度 为 50 公里 /小时。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道路横断面的标准通过计算确定,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交通、环境及市政公用管线铺设需要,合乎科学并满足规范。 为了避免将来重复开挖建设,必须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管线建设与地面道路工程同步进行。 根据各条道路的车辆组成等交通特性合理地选用横断面型式,并考虑足够的绿化用地,以减轻噪音、废气和震动等交通公害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及污染。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6292);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CJJ449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9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20 );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19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 1997 修订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 1997 修订版);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97;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给水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城市建设部分 );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建设部“市政工程设计前期工作和设计组成及深度规定”。 道路工程 建设内容起点、终点 本项目 地处 ****市西北部, 甘泉新区 内 ,起点为扬子江北路,终点于甘八路,是区域内一条重要的城市主干路, 总长 公里。 规划总体路线方案 根据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20— 2020 年 )的道路网规划的总体布置,平面路线不变,如果遇特殊结构障碍物,局部调整,报市规划局审批。 道路等级确定 根据城市道路系统分城市环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本项目拟建道宽度为 40米,属于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50KM/h,道路横向布置为 中间 15 米宽机动车道,两侧分别为 米宽绿化分隔带、 米宽非机动车道和 5 米宽人行道(详见横断面图)。 ***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横断面布 置 ⑴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 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横断面型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⑵ 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⑶ 各级道路的机动车车道宽度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 机动车车道宽度见 下 表。 ****路 规划宽度为 40米 ,根据该 路段的性质和交通流量,对横断面进行方案布置。 计 路幅布置为: 机动车道宽 15米,两侧分别为绿化分隔带宽 ,非机动车道宽 ,人行道宽 5 米(详见横断面图)。 该方案的特点是:机、非分开各行其道,沿线单位和居民的出入通过非机动车道再进入机动车道,使得机动车 四 个有效车道得到保证,提高了***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