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重要的极点,必须大力促进其发展。 3.积极培育重点中心镇,限制和引导一般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速乡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在空间布局和内部布局方面的要求比较低,便于在较短期间大量地兴建起来,分散吸收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利用分散的不便外运的自然资源以及农、林、牧、渔产品,发展非农产业;小城镇的规模较小,一般以集市、乡镇或中心市镇为依托,因陋就简,建设规格不高,初期投资耗费少,比较容易由民间自行筹集,无需或只需要少量的国家投资,切合中国国情;小城镇的生活费用较低,生活质量却大大高于农村,便于初离农村的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和居住,有助于快速改变中国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的状况,也有利于农业地区广大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从文化意识条件来看,小城镇靠近农民的祖居地,对长期受宗法观念束缚、“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而言,无论在风俗习惯或是在语言、经历方面,都是比较容易接受和适应的。 但通过小城镇模式推进城镇化也有其局限性:小城镇经济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生态环境差,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逐年下降。 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市建制镇镇均人口仅为6600人,比城镇最小的经济规模(2万人)少13400人。 小城镇普遍规模小难以发展,并因此出现了以下问题:发展空间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重复建设,浪费投资;综合实力偏低,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缺少规模效益,吸引投资能力差。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全国经济形势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沈阳按“苏南模式”或“温州模式”发展小城镇,以期实现小城镇整体提升、迅速发展的盛景是不切合实际的。 同时,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全面推进,对全部的小城镇建设进行有效的投入是不可能的。 因此,从农村地域的城镇化来看,积极培育中心镇是必然的选择,而一般镇则不宜普遍发展(至少是规范其竞争行为、取消政策倾斜、减少政府投入)。 重点中心镇是建制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并能与省、市、县(市)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镇。 沈阳小城镇面广量大,有选择地对重点中心镇进行扶持和培育,符合城镇集约发展的要求,能够有效推动全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 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内涵型的发展之路。 遵循“循序渐进、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协调发展”的原则,着眼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中心镇。 采取切实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中心镇聚集,引导重点中心镇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形成各自特色,增强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能,对周边乡镇发挥较强的带动作用。 应体现小城镇集约发展的思路,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改善农民进镇的条件,坚决杜绝全面开花、重复建设。 发展重点中心镇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1)促进乡镇企业向中心镇的集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约利用有限的资金,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 (2)大力改善重点中心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质量和层次,优化人居环境和空间景观,多方面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和牵引功能,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引导集中发展;(3)进一步改革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 对于重点中心镇要适当放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要按照事权与财权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收支范围,提高留成比例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稳定提高重点镇的财力。 (4)合理利用土地,以挖潜为主。 做到集约用地,保护耕地。 (三)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1.市域人口规模预测(1)趋势外推预测法本方法是在掌握近二十年的沈阳市的人口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建立相对合适的回归模型,从而预测未来指定时间的人口总量。 预测的范围是沈阳市行政区内的总人口。 表41 1985—2002年市域总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年 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总人口年 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总人口资料来源:沈阳历年统计年鉴由于沈阳市在1993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康平县和法库县纳入为沈阳行政管辖区,所以1992年以前的数据为沈阳市域加上康平、法库两县的人口总数。 而非实际所指的市域总人口数。 利用SPSS的曲线估计功能,比较多个回归模型的相关度,最后选取Logistic模型为沈阳市域总人口预测模型。 回归方程为:Y=1/( 1 /U+ b0(b1t))(Y人口数,U上限值,b0常数项, b1回归系数 ,t–时间)设上限值U为1200(万);, ;时间序号以1985年为1,1986年为2,依次类推。 将2010年、2020年、2050年的序号2366分别带入方程,可以预测出2010年、2020年、2050年的市域总人口分别为735万、790万、950万。 (2)从区域角度分析市域人口规模,%。 根据国家计委的一项研究,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城市化水平2010年应当达到61%,2020年应当达到75%。 从保守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两个数值分别下调了10%,按2010年50%和2020年65%考虑。 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人口将在10年和20年之内分别翻1到2番。 为了容纳如此多的城市人口,我国所有城市的人口规模平均将增加至少1倍。 考虑到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即使只达到平均水平,2010年的城市人口规模也应达到800万人,这是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沈阳承担的吸纳份额。 又根据国家计委王建的研究,我国土地资源极为稀缺的现实,决定了唯有发展相对独立的经济圈,强化土地使用效率高的大城市,我国才有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 该项研究在全国范围划出九大都市圈,其中辽中南地区划为一个统一的沈大都市圈,人口应达到4000万,才能够与其经济发展相匹配。 而该圈内现状的9个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盘锦)总人口为2791万(中国统计年鉴2001)。 按照这个估计,区域内需要净增约1200万人。 根据《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中重点建设“一带两群”的思想,未来辽中南沈大都市圈内中心城市沈阳和大连及其他城市按各占1/3份额算,沈阳市域将净增约400万人口。 ,即从区域领袖城市的地位上看,沈阳城市人口有可能超过1000万人。 (3)逾渗理论的推演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达到该地区总面积的50%以上时,即会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 沈阳市全市域土地面积12881 km2,去除12%的水面、12%的林地、1%的园地以及保留50%的耕地外(现行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沈阳市的建成区面积将不会超过1500 km2。 按照人均120m2建设用地的标准计算,沈阳辖区内的人口终极容量将不允许超过1250万人。 考虑到沈阳市林地覆被率较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情况,我们认为,远景沈阳城市人口将以10001200万为最优的运转效益和生态最佳规模,尽量把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减到最低。 综上所述,预测沈阳2020年的市域总人口为790万人,2050年的市域总人口为1000万人。 2.城市化目标(1)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的理论依据是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当城市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未来一定时期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前一时期的发展轨迹基本一致,便可以用一定的数字模型来加以描述。 以19902002年城市化水平为因变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建立预测模型,然后进行外推求得2020年和2050年市域和市区的城市化水平。 表42 19902002沈阳市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单位:万人 年份市域总人口市域非农人口市域城市化水平(%)市区总人口市区非农人口市区城市化水平(%)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市域的数学模型为:Y=+,R=;市区的数学模型为:Y=+,R=。 式中:Y—城市化水平,T—时间序列 ,R—相关系数。 借助上述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3。 表43 时间序列法预测沈阳市市域和市区城市化水平时 间市 域市 区20202050(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并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在经济发展及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政策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高度相关性。 根据沈阳市19862002年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见表44),借助统计软件SPSS进行曲线拟合(见图45),建立回归模型:Y=+(T), R=,式中:Y—市域城市化水平,T—时间序列 ,R—相关系数表44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预测沈阳市域城市化水平年 份城市化水平(%)人均GDP198618111987246619883058198933931990362919913912199249821993646519948398199510237199611392199712631199813910199914964200016335200117938200220322图45 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预测沈阳市域城市化水平借助上述模型进行预测(见表45)(沈阳市域GDP2020年以前按照11%的速度增加,2050年按照4%的速度增加)表45 沈阳市城市化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照表2020205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994043060总人口(万人)7901000人均GDP(万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3)逻辑斯蒂法. Northam把一个国家(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这种概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原理,符合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所以联合国用逻辑斯蒂曲线来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 S型曲线的模型为:Y=1/(1+aeb T)式中:Y—市域城市化水平,T—时间序列 ,a、b—系数,e—自然对数的底数,用19902000年城市化水平(Y)与时间T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模型为:市域——Y=1/(1+ T),市区——Y=1/(1+ T),预测结果见表46:表46 逻辑斯蒂法预测沈阳市市域和市区城市化水平时 间市 域市 区20202050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得出沈阳市市域、市区和周围市县的城市化水平(见表47):表47 沈阳市域、市区和市辖县(市)城市化水平预测 单位:%,万人20202050市 域城市化水平6874城市人口536736市 区城市化水平8589城市人口491676三县一市城市化水平2125城市人口4560五、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市域内每个城镇的发展潜力,决定着市域城镇发展的总体规模在每个城镇中的实际体现状况。 区域城镇发展潜力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自然资源条件城镇的形成发展受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同时对城镇今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 自然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平原、台地、山地、丘陵等不同地貌条件将影响到城镇发展的规模;断裂带和地震带等地质条件将影响城镇的选址和发展方向;水文和水资源条件——水文条件主要指河流洪涝灾害的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将对城镇的发展规模造成影响;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能够形成以采掘业为主导产业的工矿城镇;旅游资源——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于迅速成长期,伴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将会形成一大批旅游城镇;气候条件——包括降水、气温、日照等,可以从水土资源情况得到反映。 2.社会经济条件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状城镇社会经济条件是衡量城镇今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包括镇域总人口、镇区人口,劳动力数量等;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社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集市贸易额、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镇区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镇区面积、道路铺装面积、建筑总面积、绿地率、供水、供电、供气水平、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设施状况等。 3.区位交通条件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城镇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包括与邻近中心城市的关系,与周边城镇的关系,水陆关系等);交通条件主要包括城镇对外交通状况,包括是否有铁路、公路、航道、管道通过镇区或镇域,道路的等级,道路的数量等,用来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