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项目建议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离海越近盐化程度越高;另一土壤系列是以黄河河道为起点, 向两侧扩展,依次为潮土、盐化潮土、潮盐土、盐土,在质地上,近河和上段为砂质,渐远为壤质和粘质。 盐化潮土、盐土分布广泛,含盐率高,不利于耕作,各种耐盐碱植物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普价值。 二、开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目的 ①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给保护区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从而促进保护区的保护和科研事业; ②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对公众进行环境、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并使其对保护区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③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给地方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从而促进他们对保护区的支持,并 减轻其原有的谋生方式(农、牧)给保护区的带来的负担; 13 ④ 通过合理规划将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上,避免无计划式开发极可能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三、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着大量的珍稀、濒危鸟类及适于它们的生境,良好的自然环境会以优良的反馈机制作用到生态大系统中去,它的受益者不仅是东营市、山东省和中国,而是全球。 然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问题却异常艰巨。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一个 新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各种植物资源处于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景观类型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低,生态系统脆弱,功能发挥不够稳定,极易受各种干扰的影响而发挥不畅,引起保护区整体或局部系统的紊乱,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例如保护区部分地段由于天然柳林和柽柳林遭受滥砍乱伐,滩涂和湿地被围垦侵占,结果海鸟的栖息地减少,鱼类的产卵地、洄游区流失,生态环境日益严重失衡,物种多样化下降。 黄河三角洲正处于大规模综合开发的起步阶段,当地发展经济的愿望强烈。 由于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下油气资源丰富,而石油开采又是国家的迫切需要和三角洲经济发 展的支柱和依托,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尖锐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鸟类栖息地的稳定。 例如位于保护区北部一千二管理站附近的飞雁滩原来是一片野雁游弋的美丽而宁静的湿地,自从进行石油开发后,野雁已几乎绝迹。 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还比较贫困,乱垦滥牧、烧荒、狩猎时有发生,给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无计划的破坏性过度利用,势必导致生物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失调,造成植被破坏、土壤盐渍化加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尚处于初建时期,经济实力弱,结果导致自然保护区建设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和各种系统管理设备无力购置,管理与科研工作难以开展,自然保护区的许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面临上述诸多困境,开展生态旅游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有效途径。 有了旅游收入的支持,保护区就可开展正常的科研活动,地方就可以其部分补偿限制石油开采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区周边群众的就业与谋生问题可得到缓解,从而减小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可能性 黄河三角洲人烟稀少, 大片新淤土地景观的演替基本上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形成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年轻、最完整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保持着自然演替序列。 而且黄河三角洲属于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河海交汇地带大量的水生生物给鸟类带来丰富的食物,成为鸟类的天堂。 1992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这里完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珍贵的鸟类。 保护区内天高云淡、土地辽阔、长草如涛、百鸟咸集,景观集旷、奇、新、野于一体,不出塞外,就可欣赏到“风吹草地”的草原风光。 数十万亩的芦苇荡、上万亩柽柳林、成 片的翅碱蓬、星星点点的罗布麻、香蒲和纵横交织的小河道是人们回归大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探险、猎奇的理想场所。 14 五、生态旅游区设计原则 1. 低干扰旅游活动设计 本着对自然界干扰最小的原则,生态旅游的活动可包括远足、观鸟、游泳、乘独木舟、动植物探究、自行车游、钓鱼、野营、拜访土著居民等。 为了不惊扰鸟兽,游客可站在特设的高台上用望远镜观赏动物,通过隐蔽棚观鸟。 2. 必要设施遵循生物工程和景观协调原则 对于保护区内必须兴建的设施,如游客信息服务服务、了望塔、观鸟棚、厕所、垃圾箱、标志牌等,在色彩、形态、质 感、材料、体量等方面都应与自然相协调,不掠自然之美。 同时,各设施应尽量对自然环境无害或低害,如不建在敏感区,不影响动物迁徙,采用清洁能源等。 3. 科研先行 科研是自然保护区得以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生态旅游的开展也必须以科学研究为依据。 在物种保护方面,除保护好生态环境、详尽了解物种特征及分布迁徙规律外,还要编写“红皮书”,将濒危物种名列其间,格外注意保护工作;建立人工基因库;人工培育、驯养濒危物种;建立物种生态监测定位站,及时监测物种的变化情况;建立生态灾难分布图,对之进行动态监测。 六、生态旅游 项目设计 (一) 黄河口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大汶流保护区分中心项目设计 见第二章之四(二)。 (二)大汶流鸟类驯养救护中心 见《鸟类驯养救护中心项目设计书》。 (三)观鸟点选址与掩体设计 观鸟在西方国家是一项十分盛行的户外活动。 英国、丹麦、瑞典、法国、德国等国家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次观鸟。 在美国, 业余观鸟者总数已超过 6,000 万,比钓鱼、狩猎和高尔夫球爱好者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多 , 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户外运动。 近年来,东南亚、港台等也方兴未艾,而国内也风起云涌,其客源前景相当广阔。 而黄河三 角洲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和越冬栖息地。 保护区现已查明鸟类有 265 种,占全国总数的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7 种,二级保护的有 33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就有 40种。 鸟类数量达上千万只,被联合国官员形象比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因此,在黄河三角洲开展观鸟旅游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1. 观鸟旅游点选址 ( 1)选址原则 ① 鸟类集中出现区域; ② 方便性原则-首选位于公路线附近,易达到区域; 15 ③ 各观鸟点所观主体鸟类在整个区域内不能重复。 ( 2)选址 详见《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书》第三节。 2.掩体设计 ( 1) 设计原则及构思 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原则:到野外去观鸟,而非关鸟,本身就是一项非常“生态”的旅游活动,因此掩体设计必须必须自始至终贯彻生态学思想,所建的人工建筑物,在区位、体积、色彩、结构、造型、材料上应与周围地形、植被、水体等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如,体积不能过大,以小巧为佳;高度上不能过高,给人以突兀之感;设计还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因为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 用林语堂的一句话来描述就 是:“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从哪里开始。 ”这样才不会违背观鸟的本意。 方便性原则:掩体的建设是为方便游客观鸟服务,因此应从游客的需要出发,为游客提供相应的设施。 “大集中,小分散”原则:空间布局上,应遵循“大集中,小分散”原则,即整体上各掩体集中布局,但各掩体之间应用植被加以掩蔽和隔离,仅容一小道相通,这样既可增加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实现了生态保护,又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 隐蔽性原则:掩体四周应采取措施,如植上植被以达到隐蔽效 果,防止惊吓鸟类。 总之,掩体设计可从民居中汲取精华,或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使得掩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既可作为观鸟之用,同时也可成为湿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 2)掩体设计 详见《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书》第三节。 3. 观鸟活动的准备和组织 详见《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书》第三节。 (四)大汶流草场黄河流路两侧生态游径选址与设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黄河历经万千跌宕,一路颠簸之后,终于在这里静静地扑入大海的怀抱,她 所携带的泥沙,淤积出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那芦花飞雪,柽柳吐红,及红地毯般铺天盖地的翅碱蓬,正是这独特湿地生境的杰作,是三角洲旅游资源的独特所在。 营建生态游径,其基本目的就在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辟一些小区,供游客观赏体验湿地风光,同时方便观鸟。 1. 生态游径选址和设计原则 ( 1)景观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 黄河口旅游定位于生态旅游,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处处体现生态学思想。 黄河口的资源特征之一是大,即大草原、大芦苇荡、大柽柳林等等,大赋予其广阔的意境,但同时使其显得单调。 在规划中可利用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思想,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基质、斑块、廊道来进行规划,充分利用基质之中的异质性景观 —— 斑块,并使廊道通过尽可能多的斑块,从而达到景观美化,避免单调性。 如在大芦 16 苇荡里,可以芦苇为基质,泡子与伴生的碱篷群落为斑块,游径为廊道,这样游客放眼眺望,仍有辽阔的意境,注目眼前,景致又有所变化,不会显得过于单调。 ( 2)“最少规划”原则 无论从其自然保护区的本身属性出发,还是从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出发,均要求我们对黄河口旅游资源应加强保护,不应过度开发,而只在原始景观基础上稍加修饰,所建的人工建筑物也应自然化,与原始景观相协调,整体景致应体现自然之美。 ( 3)易进入性原则 生态游径的选址与设计,其目的是为游客旅游服务,因此特别要考虑到游客的方便,为游客的旅游活动的合理有效组织着想。 所以生态游径的选址,最好在已有交通线附近,使游客一下车就可游玩。 ( 4)与已有规划相协调原则 该旅游区位于自然保护区之内,按规定,保护区内的核心区禁止旅游,所以生态游径选址应位于实验区之外。 2. 生态游径的选址与设计 详见《黄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设计书》第四节。 (五)生态游径两侧主要三角洲地貌、湿地植物群落 及候鸟的环境解说 1.地质、地貌解说 (1) 黄河造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黄河,走黄土高坡,穿中原大地,经九省区,行万里路,终于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大海。 岁月悠悠,黄水滔滔,大河携无尽泥沙,东流入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填海成陆的造化神功。 山东北部伸向渤海的那约 8000 平方公里的扇形土地,就是大河泥沙淤积而成的黄河三角洲,正是昔日浩瀚沧海,今日万顷桑田。 在我国尽人皆知的上古神话“大禹治水”中,大禹之父-衮,曾自天庭得到过一块神奇的土壤,它的名字叫做“息壤 ”,取自“生生不息”之意。 当衮将“息壤”撒向白水茫茫的大地,奇迹出现了:“息壤”迅速蔓延、生长,转眼间地面上就出现了一座座高大的山岭、一片片坚实的土地„„虽然这个治水的办法没有成功,然而这种像植物一般会生长的“息壤”,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而在千百万年后的今天,在滚滚黄河的入海口,仍有一片新生的土地从古老的海湾中缓缓长出,生生不息,真实地上演着古人“沧海桑田”的神话。 由于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要携带 亿吨泥沙入海,使黄河平均每年向海延伸达 公里,平均每年造陆 平方公里,从而成 为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块不断生长的土地。 这,就是古老而年轻的黄河口。 (2) 地质构造 在地质构造上,黄河三角洲主要受北东和北西向构造的控制,为中、新生代断块-拗陷盆地。 在这个巨大的聚宝盆里,富集着中国沿海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卤水资源。 假如我们能打一口直抵地底的井,那么这口井将足足有 1 万米之深;在这口井的井底,是极为古老的变质岩;而“井盖儿” -— 也即地表- — 有 400 多米厚,全由第四纪的黄河冲积物和海积物构成。 “黑色黄金”- — 石油- —— 就藏在“井盖儿”下像冻豆腐般充满孔隙的新生界岩层里。 (3) 地貌 如果说冥冥中的大自然是蓝图的设计者,那么滔滔不息的黄河就是将这壮丽的蓝图真实描画在大 17 地上的执行者。 这条奇迹般的大河凭借鬼斧神工,塑造了自然保护区复杂多样的地貌。 如果从空中鸟瞰,我们会惊叹于这位“艺术家”笔触的神奇,那粗犷的大河线条,那生命之树般欣欣向荣的河汊,那大气广袤的留白,非天工莫成,非造化莫就。 三角洲的地貌可分为陆上、潮滩和潮下带三大类,其中陆上指海岸线以上、一般不受海水作用的地带;潮滩指海岸线和大潮线之间经常直接受海水作用的地带;潮下带主要是大潮低潮线以下的水下暗坡或水下浅滩。 在陆上, 由于黄河每年输送的 亿吨泥沙中有 64%都沉积在河道和河口沿岸,结果河床越淤越高,最终使得黄河成为地上“悬河”,这使野性的黄河更加不安分:自 1855 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以来,黄河尾闾决口改道 50 余次,从而形成很多从三角洲顶点向外辐射的故道。 故道密集重叠形成手指状延伸的岗地,称为“河成高地”,这样的高地要高出周围地面 2- 3 米。 在河成高地之间,分布着相对较低的微斜平地与河间洼地。 于是陆上的地貌形态就好像一把扇子:河成高地为扇骨,微斜平地与河间洼地则是扇面儿。 当然了,由于洼地经常泡在咸咸的海水里,盐碱化得最 厉害。 在这把黄河造就的大“扇子”上,分布着以河流作用为主、海洋动力作用为辅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地貌形态,就仿佛描画于扇上的一幅玲珑有致的天然水墨画儿。 潮滩的地貌分为高潮滩和潮间带。 其中高潮滩是大潮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