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评价指标设计与方法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ton)创立。 它是当今绩效评价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企业绩效分析方法,其重点在于管理者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评价。 平衡记分卡法认为:以企业的战略和远景目标为核心,把企业的长远目标具体化为企业的行动策略,即寻找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财务、顾客、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业绩衡量指标体系。 平衡记分卡法主张将企业战略主题在四大执行层面上,依序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发展各自对应的量度及指标,以 12 及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必要行动方案,平衡记分卡法将影响企业绩效的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多方 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为企业提供信息,综合反映企业的绩效。 平衡记分卡法十分注重同一层级指标内部之间以及不同指标层级之间的因果关系。 它不仅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工具,也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顺利执行的保障。 一方面,该模型特点是简单、易操作,因此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该方法将企业战略而非控制作为核心,有助于决策者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决策者制定战略经营目标。 第七, 杜邦财务分析 法。 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的财务分析方法( The Du Pont System) , 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 行的自上而下的综合分析。 它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直观、明了地 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财务 角度对企业战略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但杜邦分析体系 主要是财务 分析评价 ,对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过程中的问题,也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手段实现有机融合。 另外,由于所产生时代的局限,杜邦体系是一种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忽视外部市场的分析考核体系。 第八,经济增加值法。 EVA 系统的目的就是以价值驱动力和资本成本为中心,确定发放激励 薪酬的基础并达成企业内部以及与投资者的良好沟通。 从计算的角度, EVA 等于税后净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它采用单一财务指标的形式,从企业经营给股东带来财富增值的角度,对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考核,简单且易操作。 同样, EVA 也有其局限性。 它 只能反映结果,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 由于只 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 也 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此外, 它 还 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新成立公司等企业 , 并 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公司折旧计划的影响。 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状况 我国学 者对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多始于 20xx 年以后。 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对西方绩效评价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和区别;一部分对西方进行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甚至将西方的进行评价模型在中国做实证检验分析。 通过检验修正模型以提高模型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 第一, 国内学者对西方绩效评价划分阶段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的阶段划分有较大争议。 孙永风,李垣( 20xx)将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财务评价为主,重点考虑利润、投资回报率和生产率 等财务指标以及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开发等;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13 80 年代中后期至今,将客户满意度、战略、学习创新等非财务指标的引入,不仅反应过去的结果,同时反应企业综合状况及发展趋势。 陈共荣,曾峻( 20xx)将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企业的产出指标为准的一元评价主体;第二阶段:19 世纪 40 年代公司制企业产生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前,利用委托代理机制进行绩效综合评价的二元主体时期;第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多元评价主体时期。 袁智慧,陈险峰( 20xx)将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 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后到20 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这是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绩效评价主要为产值、产量等统计指标;第三阶段: 20 世纪初至 90 年代的财务型绩效评价;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综合绩效评价。 笔者认为此划分方法比较科学,本文采纳了四阶段划分法。 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方式为从单一性的财务评价逐渐转化为多角度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由此可见,不论时代如何划分,绩效评价内在的逻辑演进始终是按照从简单 的单指标到复杂的多指标,从定量分析到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重点片面指标集到平衡全面指标集的方向发展。 第二, 国内学者对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方绩效评价理论的框架。 但是,由于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绩效评价理论,用以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在理论研究上,国内比国外落后了 58年。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是将国外成熟的理论本土化,推广杜邦财务评价法、 EVA 评价法、 BSC 评价法等。 同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以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为主,如国内学者杜胜利( 1999),孟建民( 20xx),张涛、文新三( 20xx、 20xx、 20xx)等在此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另有一些分学者主要从企业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李维安( 20xx、20xx),杨瑞龙、周业安( 1998)从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关系作了理论阐述。 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管理者绩效管理,如苏南海( 20xx)从企业家要素角度论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一些学者作了积极探索。 如王忠 ( 20xx)设计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主因素层和指标层三级,其中主因素层包括影响企业绩效的八个指标:获利能力、竞争优势、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行业适应指标、创新能力、动态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 牛丽文、张进( 20xx)在分析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意义的基础上,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以制造业为例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王化成、刘俊勇( 20xx)在回 14 顾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到目前的 EVA、 BSC 分析法。 在此基础上将 业绩评价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 通过比较提出中国企业更适合用平衡模式,选择的理由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和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对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从宏观角度对此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1999 年我国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简称细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细则》中提出,财务指标主要由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类 8 项计量指标 构成。 张斌( 20xx)在《细则》基础上增加了无形资产利润率、无形资产投资报酬率、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率、人力资产投资报酬率、超额利润率等 5项指标,以使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陈毅( 20xx)总结国内外文献,提出财务指标分为三类:盈利指标,主要包括税后利润, EPS(每股收益 )、 ROI(投资收益率)、 NOPAT(税后净经营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 RI(剩余收益)、 EVA(经济增加值)、 REVA(修正经济增加值);营运指标,主要包括 OCF(经营现金流)、 CFROI(现金流投资收益)、FCF(自由现金流) 、股票市价及市值、托宾 Q;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 《细则》在 20xx 年和 20xx 年分别做出了进一步修正,在注重财务指标评价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非财务指标评价的比重和力度。 第三, 国内学者对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检验与创新。 为了克服西方绩效评价模型的不足,国内有学者对西方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了整合。 如杨成炎( 20xx)在评价 EVA 和 BSC的优缺点基础上,对两者进行整合。 以 BSC 为载体,以 EVA 为导向,将 BSC 在企业长期战略中的作用和 EVA 评价系统的导向作用相结合,构建新的 BSC 体系。 李建 丽( 20xx)认为EVA 和 BSC 两种方法反应了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股东对代理人的绩效评价和代理人对代理企业的整体绩效评价问题,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关系,认为两者可以有效融合。 EVA 与BSC 融合的优点在于既克服了 BSC 目标分散和 EVA 目标过于简单的缺点,使得企业价值提高的目标更为明确,又可以找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目标。 当然,对于 BSC 和 EVA 方法联合进行绩效评价时,同样需要考虑所处行业和企业特征以及本身达成的目标。 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 20xx)以 BSC 方法为基础,建立了企业绩效综合 评价体系,讨论了使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的思路。 BP 神经网络分析法(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Analysis)是一种具有三层及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能充分利用样本指标的有关信息,通过高度的非 15 线性映射,揭示企业综合绩效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 但神经网络的层数和隐含神经元数的选取由于存在主观因素干扰,因此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乔均、祁晓荔和储俊松( 20xx)以江苏网通为例,对平衡记分卡法作了实践检验分析,修正了 BSC评价模型,提高了该模型 BSC 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国内关于 战略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国内相关文献多半是介绍和评述国外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缺少自身对企业 战略 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国内研究的文献中对企业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方法问题的探讨居多,但缺少一些实证研究和个案剖析。 当前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较多关注对关键指标的分析和提取,但对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同一层级指标内部之间,以及不同指标层级之间的内在联 系不够重视。 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少有对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缺乏说服力。 企业 战略 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评价的内容逐渐从单一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 企业 战略 绩效评价方法的演进,是伴随着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评价目标而实现多元化的。 从初始的所有者关注的收入和利润目标上升,到企业价值以及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同时,众多学者逐渐引入运筹或数理统计方法对企业 战略 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力图使评价更具科学性。 因此,随着绩效评价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入,未来的企业 战略绩效评价 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管理学科,而是呈现多种研究方法相互交叉应用和补充的趋势。 从财务 分析 评价到以财务为主结合非财务指标评价,再到以战略为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评价,这些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体现了企业对战略绩效的追求,在一定时期的确起到了量化企业战略实施成绩与效果,激励员工对企业愿景的追求。 随着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对战略绩效掌握情况要求的提高 ,人们认识到战略绩效评价方法都没能够站在动态的角度,跟踪企业每一时刻的战略绩效,为下一时刻的企业战术策略的调整做出充分的准备,这就为本文动态的战略绩效评 价的出炉提供了理论与事实依据。 企业战略绩效动态系统评价 为了顺应管理发展的需要,汲取了国内外各评价方法所长,避其所短,并进行改善而形成的能够与企业发展同步评价并能够通过同步评价对其战略实施所出现问题进行修正的一套完整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战略绩效 动态系统评价的涵义、基本特征与原则 16 企业战略绩 效 动态系统评价的涵义 企业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战略绩效就具有动态性,对动态的战略绩效进行的评价就是动态的评价,它具有大量预见性的绩效指标以更好的支持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调整以及战略实施,反映 了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综合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找出原因、引导结果,充分发挥了企业战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 企业战略绩效 动态系统评价的基本特征 战略绩效的 动态系统是企业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测器与指南针,除了具有传统战略绩效评价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等特点,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动态性。 战略绩效动态系统,顾名思义,评价过程与企业战略发展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即对企业战略绩效所取得的绩效状态进行的是同步连续的评价,便于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战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与预测。 第二,处理自动化。 企业战略绩效动态系统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系统耗费人力、财力的弊端,利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绩效的自动评价。 这样既减少了企业成本开支,还使得评价结果避免了人工评价操作的主观不确定性,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与评价效率。 该评价方法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人性化的计算机操作平台,简单易操作,并且可以减少冗员,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也符合企业管理中的“二八”原则。 第三,可控性。 企业战略发生在社会环境之中,与环境发 生 耦合。 战 略绩效动态评价充分考虑到与环境的耦合性,使对环境的评价与战略实施 得到较好的协同。 第四, 结果 的直观 性。 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方法的应用,所得战略绩效实施情况的动态数据可形成饼状图或曲线图,使人一目了然,并可从中得到对战略预测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