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1500数字测图技术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二节 全站仪数字测图的作业模式 全站仪数字测图采用全野外数据采集的作业模式。 是指所用成图数据全部在野外用全站仪实地测量(碎部测量),并将数据经通信线传入计算机,再用绘图软件处理并编辑成图。 全站仪全野外数据采集 主要是数字侧记模式(测记法)。 下面简单介绍测记法。 所需的主要仪器: 全站仪一套(主机、三脚架、棱镜和对中杆若干) 人员安排 : 每组一般需仪器观测员(兼记录员) 1名,绘草图领镜员 1 名,立镜员 12名,其中绘草图员是作业组的指挥着,需技术全面的人担任。 侧前准备: 进入测区后,绘草图员首先对测站周围的地形、地物分布情况大概看一遍,认清方向,及时按近似比例尺绘一份含主要地物、地貌的草图(若在放大的旧图上可以更准确地标明地物、地貌特征),便于观测时在草图上标明所侧碎部点的位置和点号。 工作流程: 仪器观测员指挥立 镜员到事先选好的某已知点上准备立镜定向;快速架好仪器,量 9 取仪器高;然后启动全站仪,选择测量状态,输入测站点信息和仪器高;瞄准定向棱镜,定好后,通知立镜员开始跑镜。 立镜员跑到位置立好棱镜后,观测员确定棱镜高及所立点的性质,输入镜高、地物代码,准确照准棱镜后按电子手簿回车键,将数据记录至电子手簿。 观测完毕,观测员要及时告知立镜者,以便对照手簿上记录的点号和绘草图者标注的点号,保证两者一致。 测记法数据采集分为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 有码作业需要现场输入野外操作码。 无码作业现场不输入数据编码,而用草图记录绘图信息。 绘草图人员在镜站把所测点的属性及连接关系在草图上反映出来,以供内业处理、图形编辑时用。 10 第三章 数字测图的准备工作 对数字测图的基本概念和作业模式以及作业方法的学习和认识是为数字测图工作做理论准备。 有了理论基础,就可以进行数字测图工作了。 在毕业设计中,数字测图是我们的重点项目。 我们完成了黄河水院 1: 500 数字测图,本论文将以这次数字测图为例介绍数字测图工作的作业方法和其中重点、难点的谈论。 第一节 外业工作前的准备 在进行数字测图前,要做好详细周密的准备工作,数字测图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 收集资料、实地踏勘、制定技术方案、技术培训、仪器检校等。 组织协调工作 在接到数字测图任务以后,指导老师组织我们所有人员开会,一方面讲解本次任务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进行了人员分组、分配仪器等工作。 收集资料 数字测图的前期收集资料是很关键的工作。 经过努力,我们收集到了黄河水院新校区地理位置信息、黄河水院新校区 1: 1000 数字地形图、黄河水院新校区大部分埋石控制点的成果表、埋石点点之记、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图、有关测量规范等资料。 测区踏勘 踏勘的目的是了解测区的位置范围、行政区划 、控制点保存情况、地形地貌等。 通过对测区的踏勘,我们大致了解了测区的基本情况。 仪器器材的准备 我们领取了数字测图所需的全套设备,并对全站仪进行了检校,检校内容有以下几点: ( 1)照准部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 ( 2)圆水准器的检验与校正。 ( 3)十字丝位置的检验与校正。 ( 4)视准轴的检验与校正。 ( 5)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控制测量方案的设计 根据测区原有的地形图资料,我们拟定出控制测量方案,并在图上选出测区控制网,定出控制点。 经过测区踏勘,在实地将控制点定出。 小组人员组 织和安排 我们小组有五人,组长安排每个人的工作。 至此,数字测图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开始具体的作业。 11 第二节 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的编写 技术设计的意义 为了保证数字测图工作的合理安排、正确实施,各工序之间的密切配合,使成果、成图符合技术标准和用户要求,以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在施测工作前进行技术设计。 所谓技术设计,就是根据测图比例尺和测图面积以及用图单位的具体要求,结合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本单位的仪器设备、技术力量及资金等情况,灵活运用测绘理论和方法,制定技术上可行及经济上合理的技 术方案、作业方法和实施计划,并将其编写成技术设计要求作为作业的技术依据之一。 技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术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技术设计方案应先考虑整体而后局部,切顾及发展;要满足用户的要求,重视社会效益;要从测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作业单位的人员素质和装备情况,选择最佳作业方案;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及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和资料;尽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当测图面积相当大,需要时间较长时,可根据用图单位的规划及轻重缓急,将测区分为几个小区,分别进行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书的内容 技术设计书一般包括概述、设计方案、质量保证及安全措施、工作量情况、建议和措施、上交资料等。 编写技术设计书具体要求如下: ( 1)内容明确,文字简明扼要。 ( 2)采用新仪器、新方法时,要对其可行性及能达到的精度进行充分论证。 ( 3)设计书中使用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应与有关规范和标准一致。 概述 概述是为了对数字测图任务的整体情况详细说明,包括任务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情况、已有资料利用情况等。 本次黄河水院新校区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书概述如下: 任务概述 为了更新黄河水院 新校区 1:500 地形图,黄河水院测绘工程系安排了本次数字测图工作,测区是整个黄河水院新校区。 测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东京大道西段,行政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 测区面积大约1 km178。 ,测图比例尺为 1:500,项目计划采用全站仪数字测图的方法施测.计划开工日期是4月6日,项目为期一个月.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测区位于东经 114176。 52′ 30″ 115176。 03′ 52″ ,北纬 22176。 30′ 22176。 23,测区内平均海拔约 72米,地势较为平坦;测区东部和北部是果园;测区西部是住宅区。 本测区的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 季分明,平均温度在 10176。 左右。 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 500 毫米 —— 20xx 毫米,日照充足;测区交通便利,南临东京大道,测区西北角 2千米是连霍高速。 距离开封火车站 8Km,有 8路、 21 路、 35 路公交车通向市区。 测区平 12 均高程72米左右,以平原为主,相对高差变化不大.总体而言,测区内建筑物较集中,道路宽阔整齐,地貌呈多样化,施测难度一般。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 1)黄河水院新校区 1: 1000 地形图; ( 2)黄河水院新校区控制点、水准点成果表; ( 3)黄河水院新校区控制点点之记;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是对 整个任务实施过程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包括控制测量设计和数字测图设计。 控制测量设计又包括平面控制测量设计和高程控制测量设计。 本次数字测图任务方案设计如下: 作业技术依据 ( 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xx); ( 2)《城市测量规范》( GJJ 899); ( 3)《地形测量实习指导书》 ; 控制测量设计 首级平面控制 ( 1)坐标系统 由于测区面积较小,项目采用开封市独立坐标系统。 ( 2)等级及起始数据 根据测区面积大小和规范要求,首级平面控制测量选用一级导线网.已知导线点选取新校区 内埋石水准点 H035 和 H033,坐标由 07 级采用 RTK 并与城市一级控制点联测得到.坐标见下表: 表 31 已知点坐标表 点名 X Y H h033 h035 ( 3)导线点密度和导线略图: 首级导线网包含 14 个导线点,其中有 5 个是埋石点, 9个是打钉点,点名为 A1A14。 13 图 31 导线设计略图 ( 4)仪器和施测方法 作业使用尼康 DTM352C 全站仪,施测方案为首 尾闭合的附合导线,在每测站点分别测角和侧边。 ( 5)平差计算方法 计划选用 ESDPS 平差软件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平差。 ( 6)主要限差和精度指标 14 表 32 导线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表 33 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型号 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各测回方向较差 (″) 一级 1″级 5 2 ≤ 6 ≤ 9 ≤ 6 2″级 5 3 ≤ 8 ≤ 13 ≤ 9 二级 2″级 8 2 ≤ 12 ≤ 18 ≤ 12 6″级 8 4 ≤ 18 - ≤ 24 表 34 水平距离观测技术要求 图根平面控制 由于教学楼和餐厅建筑物较密集且地形复杂,首级控制点无法满足测图,计划在这两个区域布设加密图根网,并与首级平面控制网联测和联合平差.坐标系统使用的仪器均和首级平面控制网相同.图根控制均采用闭合导线网 施测,其主要限差和精度指标参见首级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限差和精度指标. 等级 导线长度( km) 平均边长( km) 测角中误差( ″) 测距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距数 方位角闭合差( ″ ) 相对闭合差 DJ1 DJ2 J6 一级 4 5 15 ≤1/30000 2 4 n10 ≤1/15000 二级 8 15 ≤1/14000 1 3 n16 ≤1/10000 平面控制网等 级 测距仪精度等级 观测次数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 差( mm) 单程各测回较 差( mm) 往返较差 往 返 Ⅱ 4~ 8 ≤ 10 ≤ 15 一 级 Ⅰ 1 - 2 ≤ 10 ≤ 1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