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程起伏大,产汇流快。 由于河南省境内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 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来势凶猛、 破坏性强 由于山区河流底坡陡,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工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 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很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 20xx 年 7 月上旬淮河南部山区普降暴雨,商城县长竹圆乡北战村,在 7月 10 日突发泥石 流,流速 m/s,冲毁房屋一间,一家三口全部死亡。 季节性强、频率高 降水是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 汛期 4~ 9 月,特别是主汛期 6~ 8 月,是山洪灾害多发期。 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内有可能发生多次山洪灾害。 据湖南省统计,湖南全省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 95%,其中 6~8 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 80%以上。 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 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 山洪灾害成因 山溪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与气象、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等有关。 突发性的暴雨洪水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暴雨形成原因也就是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人为因素、地形地貌的影响,更促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 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点,由于产生降雨的条件不同,汛期具有强度大、极易造成山洪灾害。 从山洪灾害的分类统计看,长历时高强度降雨及暴雨会使山洪暴涨、山坡土层含水量饱和,土体软化、强度减弱,加之雨水沿断裂或岩 石裂隙渗入地下,导致溜塌、蠕动、浅层滑坡及泥石流大量发生,强大的水动力条件和河谷中不良地质发育,成为山洪灾害产生的环境条件。 地形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陡峭的地形地貌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使降雨产生的径流顺坡而下,向沟谷汇集,快速形成强大的洪峰流量,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被能够防止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能够减缓地表径流的汇流速度,减少山洪的发生与危害。 人类生产、生活 、工程建设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 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工程措施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滑坡治理;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山洪灾害威胁区水土保持治理等。 非工程措施包括:气象、水文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 本项目主要研究山洪灾害的非工程防治措施。 建立气象、水文监测系统 根据山洪突发性、区域性的特点,在小流域上, 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降雨和水文观测站点,重点地区布设雨量自动监测预警站,实时监测降雨过 4 程,分散的居民区则可安装人工观测的简易雨量桶,收集降雨资料,分析降雨强度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影响程度。 建立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系统 因为图片和视频多媒体的直观可视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项目,平时按一定的间隔时间传输静态图片,在发生灾情时启动摄像功能,实时动态传输现场灾情的发生变化过程,为防汛抢险和灾情评估收集第一手资料。 建立预警预报系统 建立准确的采集、 传输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多模型的水文、地质预报系统。 其主要构成包括: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水雨情查询、监控系统;山洪灾害强降雨预警系统;洪水预报及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 建立山洪灾害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山洪及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山洪灾害的预防预案,组建山洪灾害的通讯系统,山洪灾害的防治指挥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 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 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规范、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灾害加剧的行为,从根 本上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 提高公众的防御山洪灾害意识 在山洪易发区活动,人们思想上时刻绷紧防御山洪这根弦。 在平时应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警报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 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 5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目标 按照 “ 安全、先进、高效、可靠 ” 的建设目标 ,水文监测及远程预警系统为 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工程的核心,其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应用稳定可靠的信息采集设备和成熟先进的通信手段,收集防汛基础资料,将流域内的实时雨情和水情快速准确地发送到防汛指挥中心;在当前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建设完善、合理的防汛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有序存储,使水情信息在局域网上共享;利用 WWW 技术,选用 B/S 模式,建立实用、可靠、高效 、先进的信息查询显示系统;研制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洪水大小和发生时间作出准确的预测,并通过专用网络、公用网络和广播电视媒体对灾区群众发布;建立快速实用的灾情评估系统和灾后建设管理系统。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依据 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依据 1. 20xx年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 SL6120xx《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3. 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4. SL/T1021995《水文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5. SL19997《水文监测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范 》 6. SL/T14995《水文数据固态收集系统通用技条》 7. SL/T18096《水文监测系统设备监测终端机》 8. SL22498《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 9. SL10- 89《水文仪器术语》的规定。 10. GBJ95- 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的规定。 11. GBJ95- 86《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 计算机软件设计依据 1. GB/T 1526- 1989 《信息处理、数据流处理、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 2. GB/T 8566- 1995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 3. GB/T 8567- 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6 4. GB/T 9385- 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编制指南》 5. GB/T 9386- 198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 6. GB/T 11457- 1995 《软件工程术语》 7. GB/T 12504- 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8. GB/T 12505- 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9. GB/T 13423- 1992 《工业控制用软件评定准则》 10. GB/T 13502- 1992 《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约定》 11. GB/T 13702- 1992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 12. GB/T 14079- 1993 《软件维护指南》 13. GB/T 14085- 1993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14. GB/T 14394- 1993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15. GB/T 15532- 1995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 16. GB/T 15538- 1995 《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 17. GB/T 15697- 1995 《信息处理、按记录组处理顺序文卷的程序流程》 18. GB/T 15853- 1995 《软件支撑环境》 19. GB/T 16260- 1996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20. GB/T 16680- 1996 《软件文挡管理指南》 21. GB/T 17554- 1998 《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 防汛综合数据库设计依据 1. NFCS- DSS- OD- 1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央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 2. NFCS- DSS- OD- 01 《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实时水雨情库表结构》 3. NFCS- DSS- OD- 0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情信息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 NFCS- DSS- OD- 03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社会经济信息库逻辑设计》 5. NFCS- DSS- OD- 04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程图形库逻辑设计》 6. NFCS- DSS- OD- 06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历史大洪水数据库逻辑 7 设计》 7. NFCS- DSS- OD- 08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超文本库总体设计》 8. NFCS- CMS- ST- 0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 程总体设计实施纲要》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研究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要想有效防治山洪灾害,首先要加强监测预报。 为此,研究集中在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揭示灾害形成的机理上,并把山洪预报作为研究重点。 在预报模型构建上,由传统的统计回归、自回归模型,逐步向采用统计预测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智能预测模型、数值模拟计算方向发展;由单纯预报临界降雨量或可能性预报,逐步变为能预报临界降雨、警戒避难雨量以及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多功能模型;由过去只采用历史统计资料和实测资料,向采用高精度定点的气象预报数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在监 测预报上,由过去的人员观测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发展为监测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自动监测预报;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由过去通过别的仪器移用改进,逐渐向专用高精度方向发展。 在研究手段上,由传统的对典型沟道的实地勘察,对某一范围区预报,逐步变为采用“ 3S” 技术和计算机建档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对具体的每条沟道任何地方进行定点定时预测预报。 在预警系统上,结合各国国情和山区实际资源情况,采用先进的数据传递方式和手段,形成集气象预报、雷达技术、预测模型、仪器监测、网络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向建立高效定位的 预报预警系统方向发展(周金星等, 20xx)。 山洪灾害监测技术 监测 系统运用的先进技术有: ( 1)可靠的传感技术。 各种类型的传感技术,声学、光学、力学和化学的传感技术。 系统可自动监测的参数不断丰富。 ( 2)所有可利用的通信技术。 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自建和公共通信网等。 系统的实时传输越来越快捷、准确。 ( 3)计算机及电子技术。 从单片机到个人电脑、服务器,从高可靠的 RTU到双机冗余,系统功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8 ( 4)网络技术。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数据库到数据共享,为预报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基础。 系统 地 为 地方乃至全国的防汛、水资源调度及时提供准确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 测报 系统 组网 :超短波、短波、微波、卫星、 GSM、 GPRS、 PSTN。 计算机 网络:光纤、网桥、公共通信。 监测系统组成 山洪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由采集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处理层组成,见图。 雨量、水位、流量和视频等构成采集层,感知气象、水文信息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开关量、脉冲量、数据量或模拟量等信号传送给二次仪表。 监测终端作为监测预警站的控制中心,控制传感器采样、采样结果处理、控制通信设备传输、智能判断通信成功与否、监控供电系统 并自检工作状态,控制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反映监测系统的先进水平。 传输层担任监测预警站信息到中心站的通信任务,根据具体的环境和经费,可选择无线通信方式的超短波信道、 GSM 公网、卫星或有线通信方式的光缆、PSTN 程控电话等,一般情况选择超短波作为主信道,任选另外一种作为备份信道。 建议选择 GSM 公网比 PSTN 程控电话要好些,传输方式的选择对水情信息的实时性、系统的稳定性和通信误码率有影响。 处理层为水文信息的第一个目的地,可能继续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它方式向上级传输。 处理层负责接收水文信息,并进行解码、检错、判断、分 类、存储、显示、报警等操作,保证数据准确、实时接收,并以直观的图表方式表达出来。 通常,需要对水文信息进行再加工,预报水文要素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 9 图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组成 山洪预警系统现状 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和自动化设备,将江河流域内各雨量、水位站点的降雨和洪水信息,实时地采集和传输到洪水控制中心,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及时掌握流域洪水动态,并利用数学模型,做出未来沿岸洪水预报,再通过现代化通信设备向社会发出洪水警报。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十 分薄弱,加之,由于人们缺乏对山洪灾害的防灾避灾意识,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使河道不断淤塞,。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燃煤锅炉各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一览表 锅炉烟气治理前后比较表 (三)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固体废弃物产生及处置方式一览表 (四)噪声治理措施及排放分析 七、厂区绿化工程 八、清洁生产 九、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二)水环境影响分析 (三)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四)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五)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六)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十、环境保护结论 十一、环境保护建议
峰塔 简介 文峰塔位于东二十铺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建于 1837年( 清道光 17 年)。 是一座直径 4 米,高 24 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砖塔,八脊攒顶,宝刹凌霄,雄伟壮丽,该塔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峥嵘岁月,人为和自然的损蚀,毅然峙立。 可想当年建设者的巧能才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迹。 文峰塔在当时是 5 点缀风景,象征培育人才的风水文风类建筑。 该塔年久失修,塔基砌砖被人拆去。
(三)需要提供的材料 产品宣传材料和宣传视频制作合同复印件及实物; 提供制作单位的业务范围等相关文件的复印件; 项目实际发生费用的合法凭证(发票)复印件。 五、境外市场考察 (一)支持内容和标准 支持内容 支持比例 最高限额 交通费 70%以内 60000 住宿费 70%以内 (二)申请要求 国际市场考察项目主要支持中小企业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商品销售情况
1. 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 2. 组织开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摸清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对各类人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汇总。 3. 在适当时候,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活动。 (八)省劳动保障厅 1.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
508900 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101160 元、临时困难救助金 14332元;申请“星 光老年之家”补助经费 4320xx 元,“幸福老人”计划资助金 321700 元。 积极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推行“文化助残”,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 100%就业。 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 工会组建、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均提前超额完成区总工会部署的年度任务,
分体式标准间均采用外古色古香,内舒适高档豪华的设计格调,且每间外观造型各异,间间因势变化因势布局,并适当用长廊过接,主楼采用与分体式标间充分吻合的设计风格。 由曲径与长廊做连线。 将主楼与分体标间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图案,真正体现山庄即景的构思。 二.经营管理 山庄采用封闭式管理,开放式 经营,外连内接,工薪消费,星级享受。 用特有的旅游文化吸引人,用最佳的服务留住人。 做到活动内容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