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贵阳联络线be106滑坡设计_滑坡治理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GB5001120xx),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地下水 根据勘察报告, 各钻孔未见地下水。 由于坡体主要由滑坡堆积体构成 ,堆积体相对比较松散,有利于降水入渗,而下伏基岩常常起阻水作用,形成相对的隔水层,因此,在雨季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容易在基岩面以上形成局部滞水。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由于该区属于基岩山区的斜坡地带,有利于降水及地表径流形式的排泄。 坡体地下水主要向坡体前缘的冲沟运移排泄。 经实验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 钢筋 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1 页 共 28 页 第 3 章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的基本特征 BE106 滑坡主要沿基岩面或松散层内滑动,属于全新世堆积层滑坡,滑体物质主要为含砾粉质粘土。 滑体 前缘宽约 128m,最大宽度为 308m,纵向长度最大约 228m,滑体面积约 46337m2,滑体平均厚度约为 10m,滑体体积约 104m3,属中型滑坡。 照片 4 拉张裂缝 照片 5 阶梯状裂缝 滑坡变形特征 滑坡变形主要位于滑坡后部,在冲沟两侧滑坡体上均有裂缝发育(上照片 4),裂缝上下排列使坡面呈阶梯状(上照片 5),裂缝宽度 5— 15cm,个别长度达 100m,其中第一次治理该滑坡已用白灰填充的裂缝,现又向下错动,露出白灰。 滑坡体前部未见 明显裂缝和明显的变形破坏现象。 滑坡体结构特征 滑 坡体主要为全新统人工填土( Q4ml)及全新统滑坡堆积物( Q4del)。 人工填 土呈条带状分布于管道两侧,土质不均匀,含碎石和角砾,氧化铁锈,并可见植 物根系,呈稍密状态。 滑坡堆积物广泛分布于滑体上,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砾石,成分主要为灰黄色和红褐色的砂砾岩,滑面主要位于第 2 层粉质粘土与基岩接触面上。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2 页 共 28 页 第 4 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计算参数的选取 本次设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根据《中卫 — 贵阳联络线工程第三标段 BE106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具体见表 31所示。 表 31 计算参数表 滑面(带) 天然工况 暴雨饱和工况 C(KPa) Φ(176。 ) C(KPa) Φ(176。 ) 11’①号滑面 11’②号滑面 22’①号滑面 22’②号滑面 22’③号潜在滑面 33’①号滑面 33’②号滑面 33’③号潜在滑面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根据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变形特点,本设计选择以下三种工况进行计算:①天然工况、②暴雨饱和工况、③天然状态 +地震。 其中①和③工况采用天然重度、天然内摩擦角和天然内聚力;第②工况采用饱和重度、饱和内摩擦角和饱和内聚力。 对选取的 3 条典型剖面的 8个滑面或潜在滑面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 : 按公式: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3 页 共 28 页 式中 : K—— 滑 坡稳定安全系数; Wi—— 第 i 滑块的自重重力( kN),自重重力的计算,在地下水位以上取天然重 度,在地下水位以下取饱和重度; Ψ j—— 第 i滑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 i+1 滑块时的传递系数( j=i); Ri—— 第 i 块滑体抗滑力( kN); Ni—— 第 i 块滑体在滑动面上的法向分力( kN); Ti—— 第 i 块滑体下滑力( kN); θ i —— 第 i 滑块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从水平面开始,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 θ i1—— 第 i1滑块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从水平面开始,顺时针为负,逆 时针为正; φ i—— 第 i滑块滑面处的内摩擦角(度); ci—— 第 i 滑块滑面处的粘聚力( kPa); li—— 第 i 滑块滑面处的滑面长度( m)。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32: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4 页 共 28 页 表 32 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剖面 工况条件 稳定性系数 11 剖面 ①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11 剖面 ②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22 剖面 ①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22 剖面 ②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22 剖面 ③号潜在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33 剖面 ①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33 剖面 ②号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态 天然 +地震 33 剖面 ③号潜在滑面 天然状态 暴雨饱和状 态 天然 +地震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由表可知, 11’剖面两个滑面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稳定性系数最小为 ,为稳定状态;在天然 +地震工况条件下稳定性系数为 ,为稳定状态;在暴雨饱和工况下稳定性系数为 ,也为稳定状态。 22’剖面在天然工况条件下,①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欠稳定状态;②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基本稳定;③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稳定状态。 在暴雨饱和工况下,①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不稳定状态;②号滑 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欠稳定;③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基本稳定。 在天然 +地震工况条件下,①号、②号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 和 ,为不稳定;③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稳定状态。 33’剖面在天然工况条件下,①号、②号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 和 ,为欠稳定状态;③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稳定状态。 在暴雨饱和工况下,①号、②号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 和 ,为不稳定状态;③号滑面稳定性系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5 页 共 28 页 数为 ,为基本稳定。 在天然 +地震工况条件下,① 号、②号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 和 ,为不稳定;③号滑面稳定性系数为 ,为稳定状态。 剖面选取 综合上述剖面各滑面的稳定性计算及分析结果可得, 22’剖面和 33’剖面的①号滑面属于浅层滑动,虽稳定系数比②号滑面略低,但如果发生滑动其对管道的危害远小于②号滑面。 22’剖面和 33’剖面的③号潜在滑面相对稳定系数较高,故在设计中不考虑该潜在滑面。 故对 22’剖面和 33’剖面两条不稳定剖面进行设计时,按照其②号滑面为主要滑面进行设计与计算。 滑坡数据的计算 滑坡推力计算原理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xx,滑坡推力计算公式为: 1 sin c o s ta nn n S n n n n n n nF F K G G C L (式 4— 2) 式中: nF — 第 n 条块的滑坡推力,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1nF — 第 n1条块的滑坡推力,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SK —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根据计算工况不同,取值也不同; nG — 第 n 块段土的重量( KN/m); ψ — 传递系数, 11c os( ) si n( ) t a nn n n n n ; α n,α n1 — 第 n块段,第 n1块段滑动面倾角 (176。 ); Cn — 第 n块段土的粘聚力( KPa); Ln— 第 n块段滑动面的长度( m); n — 第 n块段土的内摩擦角(176。 )。 剩余下滑力计算 选取附图中两个剖面,对其 ②号滑面分别 按上述 3种工况进行了设桩处的剩余下滑力计算,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第 16 页 共 28 页 按公式: 式中: Ei—— 第 i 个条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kN/m),方向指向下滑方向并平行于第 i 个条块滑面; Ei≤ 0,在给定的安全系数下,不会发生滑动; Ei0,在给定的安全系数下,会发生滑动; E1—— 为本滑块体产生的下滑力( kN/m); E2—— 第 i1 块滑体产生的下滑力或上滑力( kN/m); E3—— 本滑块体产生的抗滑力( kN/m); E4—— 本滑块体滑面产生的粘聚抗滑力( kN/m); Ei1—— 第 i1个条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 kN/m),方向平行于第 i1个条块滑面; K—— 抗滑计算时,考虑所需要的安全系数; Wi—— 第 i 个条块滑体的重量( kN/m); α i—— 第 i个条块滑面的倾角(度); α i1—— 第 i1个条块滑面的倾角(度); φ i—— 第 i个条块所在滑面上的摩擦角(度); ci—— 第 i 个条块所在滑面上的单位粘聚力( kPa); li—— 第 i 个条块所在滑面的长度( m); ψ i——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注意: 1. 系统提供由安全系数反算滑块 i 的抗剪强度指标 c 或 φ 的功能,反算时公式 Ei= 0。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中卫—贵阳联络线be106滑坡设计_滑坡治理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