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成集中学教学楼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柱的轴压比 ,柱截面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A N fc c) 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 400mm,宽度不宜小于 350mm。 为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不宜大于 4。 根据上述规定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设计柱截面尺寸取值统一取 500 500mm。 基础 采用柱下条形基础,基础 +距离室外地平 ,室内外高差为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底, 24 层柱高度即为层高 ,底层柱高度从基础顶面取至一层板底,即 h1=++=。 框架计算简图见图 1。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1 图 框架计算简图 荷载计算 恒载标准值计算 屋面:刚性防水屋面 (有保温层 ) :苏 J0120xx 12/7 40 厚 C20 细石砼内配 直径 4 间距 150 双向钢筋 kN/m2 20 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 = 70 厚水泥防水珍珠岩块或沥青珍珠岩保温层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2 = kN/m2 20 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 = kN/m2 100 厚结构层 = kN/m2 12 厚板底抹灰 = kN/m2 合计 楼面: 水磨石地面 (10mm 面层 ,20mm 水泥砂浆打底,素水泥打底 ) 130 厚钢筋砼板 25 = kN/m2 12 厚水泥沙浆 20= kN/m2 合计 kN/m2 梁自重: 边跨梁 bXh=300 600mm 梁自重 25 ()=抹灰层: 12 厚水泥砂浆 < () 2+ > 20= 合计 中间跨梁 bXh=250 500mm 梁自重 25 ()=抹灰层: 12 厚水泥砂浆 < () 2+ > 20= 合计 柱自重: bXh=500 500mm 柱自重 25 =抹灰层: 12 厚水 泥砂浆 4 20= 合计 外纵墙自重: 标准层: 纵墙( 240 灰砂砖) 18 () =铝合金门窗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3 水泥粉刷外墙面 ()=水泥粉刷内墙面 ()= 合计 底层: 纵墙( 240 灰砂砖) 18 () =铝合金门窗 =釉面砖外墙面 ()=水泥粉刷内墙面 合计 内纵墙自重: 标准层: 纵墙( 240 灰砂砖) 18 () =水泥粉刷墙面 () =合计 底层: 纵墙( 240 灰砂砖) 18 () =水泥粉刷墙面 2=合计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第一:面和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根据荷载规范查得: 上人屋面 2mkN 楼面:教室 2mkN 走道 2mkN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4 第二:雪荷载 2mkN 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不同时考虑,两者中取大值。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本次设计的教学楼纵向柱距为 ,横梁跨度为 ,单区格板为。 L1/L2=2 所以按双向板传递荷载,板上荷载分配如图2所示。 图 板面荷载分配图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5 图 计算单元的选取 第一: AB轴间框架 屋面板荷载: 板传至梁上的三角形和梯形荷载等效为均布荷载 恒载 154 . 8 2 6 . 3 2 1 8 . 9 8 /28 k N m     活载 152 .0 6 .3 2 7 .8 8 /28 k N m     楼面板荷载: 恒载 154 . 1 4 6 . 3 2 1 6 . 3 0 /28 k N m     活载 152 .0 6 .3 2 7 .8 8 /28 k N m     梁自重 /kN m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6 AB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 屋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2mkN 活载 =板传荷载 /kN m 楼面梁 恒载 =梁自 重 +板传荷载 =++= 2mkN 活载 =板传荷载 /kN m 第二: BC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 屋面板传荷载: 恒载 14 .8 2 2 .1 2 1 0 .1 2 2 /2 k N m    活载 12 .0 2 .1 2 4 .2 /2 kN m    楼面板荷载: 恒载 14 . 1 4 2 . 1 2 8 . 6 9 4 /2 k N m    活载 12 .5 2 .1 2 5 .2 5 /2 kN m    梁自重 /kN m BC轴间框架梁均布荷载: 屋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 2mkN 活载 =板传荷载 /kN m 楼面梁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墙自重 =++= 2mkN 活载 =板传荷载 /kN m 第三: CD 轴间框架梁均布板荷载同 AB 轴 第四: A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女儿墙自重 (做法 :墙高 900mm,100mm 砼压顶 ) 30 . 2 4 0 . 9 1 8 / 2 5 0 . 1 0 . 2 4 ( 1 . 2 2 0 . 2 4 ) 0 . 55 . 8 0 8 / K N m m mk N m          顶层柱 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板传荷载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7 1 6 . 3 08 . 6 2 (6 . 9 0 . 5 ) 3 . 2 6 (6 . 9 0 . 5 ) 6 . 926 0 . 7 3 2 0 . 8 6 3 4 . 8 51 1 6 . 4 4 kN        152 . 0 6 . 3 ( 6 . 9 0 . 5 0 ) 2 5 . 2 028 kN      顶层柱活载 标准层柱: 标准层柱恒载 =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18 . 6 2 ( 6 . 9 0 . 5 0 ) 3 . 2 6 ( 6 . 9 0 . 5 0 ) 1 6 . 3 0 6 . 925 5 . 1 6 2 0 . 8 6 5 2 . 1 61 2 8 . 1 9 kN           标准柱活载 板传活载  6 .9 0 .57 .8 8 2 5 .22 kN   基础顶面恒载= 底层外纵墙自重+ 基础梁自重 (6 . 9 0 . 5 ) 2 . 5 (6 . 9 0 . 5 )7 4 . 8 8 1 89 0 . 8 8 kN    = 第五: B 柱纵向集中荷载计算 顶层柱: 顶层柱恒载 =梁自重 +板传荷载 23153 .2 6 ( 6 .9 0 .5 0 ) 4 .8 2 6 .3 ( 6 .9 0 .5 0 )2814 .8 2 2 .1 1 2 0 .1 5 0 .1 521 1 2 .6 3 kN               ( )(6 . 9 0 . 5 0 )=++ 顶层柱活载=板传活载 1 5 1 52 . 0 6 . 3 ( 6 . 9 0 . 5 0 ) 2 . 0 2 . 4 0 . 5 02 8 2 82 5 . 2 9 . 63 4 . 8 kN           (6 . 9 ) 标准层柱: 东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设计计算书 18 标准层柱恒载 =内纵墙自重 +梁自重 +板传荷载 151 7 . 1 4 (6 . 9 0 . 5 0 ) 3 . 6 2 (6 . 9 0 . 5 0 ) 4 . 1 4 6 . 3 (6 . 9 0 . 50)28154 . 1 4 2 . 1282 0 2 . 4 1 kN               (6 . 9 0 . 5 0 ) 1 5 1 52 . 0 6 . 3 ( 6 . 9 0 . 5 0 ) 2 . 5 2 . 1 6 . 9 0 . 5 02 8 2 82 5 . 2 1 0 . 53 5 . 7 kN           顶层柱活载 ( ) 基础顶面恒载 =底层内总墙 +基础梁自重 1 9 . 8 7 (6 . 9 0 . 5 0 ) 2 . 5 (6 . 9 0 . 5 0 )1 2 7 . 1 7 1 61 4 3 . 1 7 k。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